欢迎光临好总结范文网
当前位置: > 总结大全 > 教学总结 > 初中总结

初中知识点总结(一)范文(精选8篇)

发布时间:2025-07-01 07:00:06 查看人数:11

初中知识点总结(一)

初中知识点总结(一)范文【篇1】1500字

一、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

原子、离子的关系: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 bc = ac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 cd = ad cb

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o2 ↑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

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2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它为溶质。)

23、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4、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 cl -

hno3==h no3-

h2so4==2h 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oh==k oh -

naoh==na oh -

ba(oh)2==ba2 2oh -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no3==k no3-

na2so4==2na so42-

bacl2==ba2 2cl -

25、酸性氧化物(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6、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 .10h2o、cuso4 . 5h2o)

27、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

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28、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篇1书写经验83人觉得有启发

初中知识点总结(一)怎么写

说到总结,不少人都会感到头疼,尤其是面对那些繁杂的知识点时。其实,总结并不难,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得有一次我帮朋友整理历史笔记,他把每个朝代的重要事件都记了下来,但没有条理,看起来很乱。后来我就建议他按照时间线来梳理,这样既方便记忆,也便于复习。

做总结的时候,可以先把相关的资料摊开,把重要的部分挑出来。比如说数学公式,有些可以直接记下来,有些则需要结合例题理解。如果是一些概念性的内容,最好能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一遍。这一步很重要,因为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往往更能加深印象。

还有就是要注意分类归纳。就像物理里的电学部分,电阻、电流、电压这些概念是紧密相连的,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画个简单的图示就清楚多了。不过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某个知识点看似简单,但实际应用起来却比较复杂。这时候就需要多花点时间去琢磨,可能需要查阅更多的资料才能搞明白。

在写总结的时候,有时候会发现自己写的句子不太通顺,甚至有点别扭。这可能是刚开始整理的时候思路还不够清晰,写着写着就乱了。遇到这种情况,不妨停下来休息一下,等脑子清醒了再继续。当然,也不要太纠结于语法细节,毕竟总结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自己更好地掌握知识。

书写注意事项:

总结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反复修改和完善。有时候你会发现一开始觉得很重要的内容,后来发现其实没那么必要,就可以删掉;而有些遗漏的部分,随着学习的深入慢慢补充进去。这个过程就像是在搭建一座房子,基础打好了,上面的结构才会稳固。

初中数学直角三角形的几何知识点总结范文【篇2】 450字

初中数学直角三角形的几何知识点总结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除了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外,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直角三角形

定义

有一个角为90°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rt三角形)。

性质

性质1: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图,∠bac=90°,则ab ac=bc(勾股定理)

性质2: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互余。如图,若∠bac=90°,则∠b ∠c=90°

性质3: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直角三角形的外心位于斜边的中点,外接圆半径r=c/2)。

性质4: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乘积等于斜边与斜边上高的'乘积。

性质5:如图,rt△abc中,∠bac=90°,ad是斜边bc上的高,则有射影定理如下:

(1)(ad)=bd·dc。

(2)(ab)=bd·bc。

(3)(ac)=cd·bc。

性质6: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锐角等于30°。

性质7:如图,1/ab2 1/ac2=1/ad2

性质8: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在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勾股定理,是常用到的知识。

篇2书写经验214人觉得有启发

初中数学关于直角三角形的几何知识点总结该怎么写?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总结,说白了就是把学过的知识点重新梳理一遍,让它们变得更有条理,方便以后复习。

一开始得弄清楚有哪些核心概念。比如说勾股定理,这是最基本的,a² b²=c²,这里a和b是两条直角边,c则是斜边。还有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这些公式要记牢,它们分别对应的是对边比斜边、邻边比斜边、对边比邻边。这些都是基础,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别遗漏。

接下来就是一些常用的推论和性质了。直角三角形里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都有各自的特点,像是中线会将斜边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高线则会形成两个新的小直角三角形,和原来的那个相似。写的时候可以结合图形来描述,这样直观一些。

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也要提一下,比如当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分别是30°和60°时,对应的边长会有固定的比例关系。这类内容最好能配个图,不然光靠文字理解起来可能有点困难。

不过有时候在整理这些内容时,难免会有些疏漏。比如有一次我整理的时候,就把“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搞混了,结果写了半天才发现不对劲。后来仔细一看才发现是自己记错了,把“对边比邻边”写成了“邻边比对边”。这种事情发生后就会提醒自己下次要多检查几遍。

书写注意事项:

总结的时候还可以加入一些解题技巧。比如说遇到复杂的题目,可以试着画辅助线,有时候一条简单的辅助线就能把难题变成简单题。当然,这也需要平时多做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最后记得把所有的内容归纳一下,看看有没有重复的地方,有的话就合并起来。这样既能节省篇幅,又能确保没有重要的知识点被忽略掉。不过有时候写着写着就会发现,明明记得很清楚的东西,写出来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时候就需要静下心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笔记了。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篇3】 1700字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矩形: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2)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平分且相等。

(3)判定定理:

①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③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中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菱形:

(1)定义 :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2)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判定定理:

①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③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4)面积:

3.正方形:

(1)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或邻边相等的矩形。

(2)性质: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3)正方形判定定理:

①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②一组邻边相等,一个角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④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⑤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⑥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二、矩形、菱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四边形之间的联系:

1.矩形、菱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其性质都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扩充来的。矩形是由平行四边形增加“一个角为90°”的条件得到的,它在角和对角线方面具有比平行四边形更多的特性;菱形是由平行四边形增加“一组邻边相等”的条件得到的,它在边和对角线方面具有比平行四边形更多的特性;正方形是由平行四边形增加“一组邻边相等”和“一个角为90°”两个条件得到的,它在边、角和对角线方面都具有比平行四边形更多的`特性。

2.矩形、菱形的判定可以根据出发点不同而分成两类:一类是以四边形为出发点进行判定,另一类是以平行四边形为出发点进行判定。而正方形除了上述两个出发点外,还可以从矩形和菱形出发进行判定。

三、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特殊四边形的步骤:

常见考法

(1)利用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性质进行边、角以及面积等计算;

(2)灵活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个四边形(或平行四边形)是菱形、矩形、正方形;

(3)一些折叠问题;

(4)矩形与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有着密切联系、正方形与等腰直角三角形也有着密切联系。所以,以此为背景可以设置许多考题。

误区提醒

(1)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矩形、菱形、正方形都具有,但矩形、菱形、正方形具有的性质平行四边形不一定具有,这点易出现混淆;

(2)矩形、菱形具有的性质正方形都具有,而正方形具有的性质,矩形不一定具有,菱形也不一定具有,这点也易出现混淆;

(3)不能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判定定理进行证明,(如在证明菱形时,把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误解成两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3)再利用对角线长度求菱形的面积时,忘记乘;(3)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条件不充分。

典型例题正方形abcd中,点o是对角线db的中点,点p是db所在直线上的一个动点,pe⊥bc于e,pf⊥dc于f.

(1)当点p与点o重合时(如图①),猜测ap与ef的数量及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当点p在线段db上 (不与点d、o、b重合)时(如图②),探究(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写出证明过程;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当点p在db的长延长线上时,请将图③补充完整,并判断(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直接写出结论;若不成立,请写出相应的结论.

解析(1)ap=ef,ap⊥ef,理由如下:

连接ac,则ac必过点o,延长fo交ab于m;

∵of⊥cd,oe⊥bc,且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四边形oecf是正方形,

∴om=of=oe=am,

∵∠mao=∠ofe=45°,∠amo=∠eof=90°,

∴△amo≌△foe,

∴ao=ef,且∠aom=∠ofe=∠foc=45°,即oc⊥ef,

故ap=ef,且ap⊥ef.

(2)题(1)的结论仍然成立,理由如下:

延长ap交bc于n,延长fp交ab于m;

∵pm⊥ab,pe⊥bc,∠mbe=90°,且∠mbp=∠ebp=45°,

∴四边形mbep是正方形,

∴mp=pe,∠amp=∠fpe=90°;

又∵ab-bm=am,bc-be=ec=pf,且ab=bc,bm=be,

∴am=pf,

∴△amp≌△fpe,

∴ap=ef,∠apm=∠fpn=∠pef

∵∠pef ∠pfe=90°,∠fpn=∠pef,

∴∠fpn ∠pfe=90°,即ap⊥ef,

故ap=ef,且ap⊥ef.

(3)题(1)(2)的结论仍然成立;

如右图,延长ab交pf于h,证法与(2)完全相同

篇3书写经验116人觉得有启发

写总结的时候,得先搞清楚总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不是那种流水账似的记录,也不是单纯的摘抄,而是要把一堆零散的知识点整理出来,让它变得条理清晰,方便自己以后复习或者给别人讲。比如,咱们拿初中数学里的特殊平行四边形来说,挺复杂的,有矩形、菱形、正方形什么的,要是不梳理一下,脑子就跟一团乱麻似的。

先从定义开始,每个特殊平行四边形都有自己的特点,像矩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菱形,四条边一样长,对角线互相垂直。正方形就更厉害了,既是矩形又是菱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也一样长。把这些特点都列出来,别漏掉任何一个细节,不然到时候复习起来会抓瞎。

接着就是性质了,每个图形都有独特的性质,比如矩形的对角线相等,而且互相平分。菱形的对角线也互相平分,但它们还把菱形分成了四个全等的小三角形。正方形,对角线除了互相平分外,还互相垂直,长度也一样。这些性质不能光记个大概,得仔细琢磨,不然考试的时候很容易出错。

还有判定方法也得搞明白,这是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某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关键。比如,如果一个平行四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那它就是矩形;如果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那就是菱形;要是它既有直角又有相等的边,那就是正方形。这些判定方法要用好,平时做题的时候多试几次,慢慢就能熟练掌握。

不过有时候,写着写着就会发现一些小问题,像是把“矩形的对角线相等”写成了“矩形的边相等”,虽然意思差不太多,但严格来说就不对了。这种事情发生的时候,最好停下来重新检查一遍,确保每一个字都对劲儿。

书写注意事项:

总结的时候还要注意顺序,别上来就一股脑儿地堆砌知识点,这样既不好看也不好理解。最好是先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然后逐步深入到性质和判定方法,这样一层一层递进,就像搭积木一样,每一步都稳扎稳打。

小编友情提醒:

总结完了之后,最好找个同学或者老师帮忙看看,听听他们的意见。有时候自己写的东西,自己看不出来毛病,别人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所在。而且听一听别人的看法,也能让自己学到不少新东西,说不定还能发现之前忽略掉的一些细节呢。

中考备考2025:初中数学《整式》知识点总结范文【篇4】 400字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1.单项式:1)数与字母的乘积这样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可以是两个数字或字母相乘)也是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及性质符号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2.多项式: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2)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的排列:

1)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2)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由于单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因此在排列时,仍需把每一项的性质符号看作是这一项的一部分,一起移动。

篇4书写经验256人觉得有启发

中考备考____:初中数学《整式》知识点总结怎么写

关于如何写出一份高质量的总结,特别是针对初中数学《整式》这样的学科内容,其实有很多讲究。很多人会纠结于格式和条理,但实际上总结的核心在于内容是否精准、全面。首先得明确总结的目标,是为了复习巩固,还是为了梳理思路?如果是为了复习,那就要侧重知识点的提炼;如果是为了解题技巧,则需要突出方法和步骤。

写总结时,最忌讳的就是贪多求全,那样反而会显得杂乱无章。应该从核心概念入手,逐步展开。比如《整式》,就该围绕“什么是整式”、“整式的运算规则”、“常见类型及应用”这几个方面去组织内容。在描述每个部分时,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关键点,避免冗长叙述。有些地方可能需要举例子辅助理解,但不宜过多,否则会冲淡主题。

在具体操作层面,可以先把教材上的定义、公式抄录下来,这一步很重要,因为这是确保总结准确性的基础。接着,结合平时做题的经验,把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对比分析,这样能帮助记忆。不过,有时候写作者可能会不小心遗漏某些细节,这很正常,只要不影响整体效果就好。例如在讲解整式加减法时,可能会忘记强调系数相同的重要性,但只要提醒到基本原理就没太大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总结不是简单的堆砌知识点,而是要体现出一定的逻辑层次。可以尝试将内容分成几个模块,每个模块解决一个主要问题。比如说第一个模块讲定义和性质,第二个模块讲运算规则,第三个模块讲实际应用。这样不仅便于自己查阅,也能让别人更容易接受。

书写注意事项:

总结的语言风格也很关键。对于学生来说,最好采用平实、通俗的方式表达,避免过多专业术语。但如果是在学校内部交流,适当引入一些学术化的表述也未尝不可。毕竟不同场合有不同的需求,灵活性很重要。

小编友情提醒:

写完总结后别忘了检查一遍。这里有个小窍门,就是换一种方式复述一遍,看看是否还能顺畅地表达出来。如果发现某些地方表述不清,就及时修改完善。当然,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差错,只要不影响整体质量就行。毕竟谁都有马虎的时候,只要用心去做,结果总会令人满意的。

初中数学代数知识点分式与二次根式总结范文【篇5】 550字

初中数学代数知识点分式与二次根式总结

1 分式与分式方程

11 指数的扩充

12 分式和分式的基本性质

设f,g是一元或多元多项式,g的次数高于零次,则称f,g之比f/g为分式

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分数的值不变

13 分式的约分和通分

分式的约分是将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使分式化简

如果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一次或一次以上的公因式,且各系数没有大于1的公约数,则此分式成为既约分式既约分式也就是最简分式

对于分母不相同的几个分式,将每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乘以适当的非零多项式,使各分式的分母相同,而各分式的值保持不变,这种运算叫做通分

14 分式的运算

15 分式方程

方程的两遍都是有理式,这样的方程成为有理方程如果有理方程中含有分式,则称为分式方程

2 二次根式

21 根式

在实数范围内,如果n个x相乘等于a,n是大于1的整数,则称x为a的n次方根

含有数字与变元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并一定含有变元开方运算的算式成为无理式

22 最简二次根式与同类根式

具备下列条件的二次根式称为最简二次根式:(1)被开方式的每一个因式的指数都小于开方次数 (2)根号内不含有分母

如果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根式以后,被开方式相同,那么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根式

23 二次根式的运算

24 无理方程

根号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无理方程

篇5书写经验38人觉得有启发

写总结的时候,很多人容易把内容写得像心得一样,这样就偏离了总结的本质。总结应该突出重点,用专业的方式梳理出关键点,而不是单纯地罗列经历或者感受。对于初中数学里的分式与二次根式这类知识点,总结需要条理清晰,最好能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

先说分式,分式的概念和运算规则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容易混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分式的性质,这可能是由于一开始没有明确区分两者导致的。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必须是有意义的整式,这一点在解题时很重要。如果分母为零,那这个分式就无意义了。实际操作中,遇到复杂的分式计算时,化简是最关键的一步。比如遇到像(a b)/(a-b)这样的分式,通常可以通过通分或者约分来简化,但有时也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情况,这就需要特别小心处理了。

接着看二次根式,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记得有一次课堂上,有个学生问我为什么√(a²)=|a|,我当时就提醒他注意绝对值符号的作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很多,像根号内不能为负数,开方结果一定是非负数等,这些都是需要反复强调的。在做题时,经常需要用到配方法或者分解因式的方法来处理根号内的表达式,这需要一定的技巧。比如,遇到形如√(x² 2x 1)的问题,可以先把里面的部分整理成完全平方的形式,这样就方便进一步化简了。

除了上述提到的具体内容外,还有一些通用的总结技巧。比如,尽量用图表或者列表的形式来呈现关键公式和定理,这样不仅直观,也便于记忆。另外,总结时不要忘了联系实际应用,毕竟数学知识最终还是要服务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像分式在物理中用于表示速度、电流等概念的比例关系,而二次根式则广泛应用于建筑学和工程计算等领域。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意识到这些知识的实际价值,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总结不是简单的抄写或者堆砌,它需要结合个人的理解和实践经验。如果只是照搬教材内容,那就失去了总结的意义。而且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严谨性,避免出现模棱两可的说法。例如,有时候会看到有人写“分式可以随便约分”,这种表述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约分是有条件的。还有一次我在批改作业时发现一个学生的总结里出现了“当分母不等于零时,分式才有意义”,这句话虽然基本正确,但如果表述成“只要分母不为零,分式就有意义”就显得不够严密了。

初中数学《整式运算》知识点的总结范文【篇6】 450字

初中数学《整式运算》知识点的总结

1.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叫同类项。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排列的顺序也无关。

2.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即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整式的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4.幂的运算:

5.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法则: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其余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因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6.整式的除法

1)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上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篇6书写经验190人觉得有启发

在整理《整式运算》这一章节的知识点时,首先要搞清楚概念之间的联系。像单项式、多项式的定义得先弄明白,不然后面的合并同类项就会比较费劲。比如有时候会遇到类似“3x²y 2xy²-xy”的式子,要是不清楚单项式的次数怎么算,就很难下手。

书本上的例题很重要,它们通常会涵盖各种情况。像那种“(a b)²=a² 2ab b²”这样的公式,最好能自己推导一遍。不过有些同学可能会漏掉中间那步“2ab”,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多做一些练习题,尤其是那种需要灵活运用公式的题目,这样考试的时候就不会慌。

老师讲过的解题技巧也得记下来。比如说去括号时要注意正负号的变化,如果括号前面是减号,里面的每一项都要变号。有一次我在做题时就忘了这一步,结果答案完全不对,后来才发现是这个原因。所以平时做题时要养成检查的习惯。

还有一些细节容易忽略,像指数相加的问题。比如“x³·x²=x⁵”,有人可能会想当然地写成“x⁶”。这类问题看似简单,但考试时一紧张就容易出错。还有就是分式的化简,有时候分子分母约分后会漏掉一些条件,特别是当分母为零的情况。

资料书上的总结部分也很有用,可以结合自己的笔记一起看。有时候书上会提到一些特殊情形,像“0乘以任何数都等于0”,这虽然是基本常识,但考试时还是会有人忘记。另外,对于那些复杂的混合运算,最好把步骤写清楚,一步步来,别图快。

小编友情提醒:

记得把错题整理出来,尤其是那些反复错的题目。这样既能加深印象,也能找到自己薄弱的地方。有时候觉得自己掌握了,但真正做题时又搞错了,这种情况很常见。通过不断回顾这些错题,慢慢就能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了。

初中数学绝对值知识点总结范文【篇7】 550字

初中数学绝对值知识点总结

知识要领: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a的点到数b的点之间的距离,叫做a-b的绝对值,记作 |a-b|。

绝对值

几何的意义

在数轴上,一个数到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如:5指在数轴上表示数5的点与原点的距离,这个距离是5,所以5的绝对值是5。

代数的意义

非负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非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a的绝对值用“|a |”表示.读作“a的'绝对值”。

实数a的绝对值永远是非负数,即|a |≥0。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

若a为正数,则满足|x|=a的x有两个值±a,如|x|=3,,则x=±3.

应用举例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还是0。

任何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也就是说任何有理数的绝对值都≥0。

0的绝对值还是0。

特殊的零的绝对值既是他的本身又是他的相反数,写作|0|=0。

|3|=3 =|-3|

当a≥0时,|a|=a

当a<0时,|a|=-a

存在|a-b|=|b-a|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比如:若 |2(x—1)—3| |2(y—4)|=0,则x=___,y=____。(| | 是绝对值)。

答案:

2(x-1)-3=0 ,且2y-8=0

解得x=5/2 ,且y=4 。

一对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例 2的绝对值等于—2的绝对值(因为在数轴上他们离原点的单位长度相等)

知识归纳: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绝对值用“ ||”来表示。

篇7书写经验127人觉得有启发

在进行初中数学绝对值的知识点总结时,首先要明确绝对值的概念,这是整个总结的核心。绝对值表示一个数到原点的距离,不管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它的绝对值都是非负的。在总结时,这一点必须强调清楚,因为它是理解绝对值的基础。

接着,需要列出一些基本的运算规则。例如,两个数相加后的绝对值不一定等于各自绝对值之和,但可以大于等于其中任一绝对值。还有就是绝对值的乘法法则,即两个数的积的绝对值等于各自绝对值的乘积。这些规则在解题过程中非常重要,尤其是一些涉及不等式的题目。

在实际应用中,绝对值还常用于描述误差范围。比如,测量某个物体长度时,如果允许的误差为±0.5cm,那么测量结果的绝对值应在某一范围内。这类例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绝对值的实际意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在写总结的时候,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小麻烦。比如,有时候为了简洁,可能会省略一些步骤,这可能导致部分读者难以跟上思路。因此,在整理材料时,最好能多考虑一下读者的感受,确保每一步都清晰明了。

书写注意事项: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单位换算的问题。尤其是在涉及到物理量的计算时,忘记统一单位会导致错误的结果。所以,在处理包含绝对值的实际问题时,务必检查单位是否一致,这虽然是个小细节,却往往决定了最终答案的正确与否。

小编友情提醒:

记得检查一下总结的整体结构。有时候,为了追求条理性,可能会无意间打乱了原本的叙述顺序,这样会让读者感到困惑。所以,在完成初稿后,不妨回头看看是否有需要调整的地方,保证整篇文章既完整又流畅。

2025中考备考: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范文【篇8】 400字

一、目标与要求

1、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自发地寻找不等式的解,会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到数轴上;

2、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模型的过程,经历探究不等式解与解集的不同意义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对不等式、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探究,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将它们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二、重点

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正确运用不等式的性质;

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ax b=cx 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寻找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和解法。

三、难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理解;

弄清列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用去括号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到数轴上。

篇8书写经验160人觉得有启发

在进行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时,尤其是针对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这类内容,需要特别注意逻辑清晰与表达精准。一开始要明确目标,就是将复杂概念简化为易于理解的形式。比如对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从最基础的加减乘除入手,强调等号两边同时变化的原则。这里有个小点需要注意,有些同学可能习惯于直接套用公式,而忽视了实际操作中的细节。

接着,关于不等式组的解法,可以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展示步骤。例如,先解出每个单独的不等式,然后找出它们共同的解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如无解的情况或者解集为空。这里有个地方容易混淆,就是当两个不等式的解集完全相反时,结果并不总是空集,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分析。

对于初学者来说,画数轴是一种直观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解集范围。不过在绘制数轴时,要注意标清界限点是否包含在内的标记,这一步骤至关重要。有时会因为粗心大意,忘记标注这一点,导致后续判断出错。另外,解不等式组时,记得检查最终答案是否符合题目的限制条件,比如正数解、整数解之类的要求。

复习的时候,还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来加深印象。比如说利用不等式解决购物优惠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兴趣,还能锻炼应用能力。当然,这里也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尽量选择那些能直接反映不等式特点的例子,而不是太过复杂的场景,否则反而会分散注意力。

小编友情提醒:

多做练习是巩固知识的关键。每次做完题目后,都应当仔细核对答案,看看自己的解题思路是否有偏差。如果发现某些类型的问题总是出错,那就得花更多时间去琢磨其中的规律了。毕竟熟能生巧,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掌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精髓。

初中知识点总结(一)范文(精选8篇)

初中知识点总结(一)怎么写?说到总结,不少人都会感到头疼,尤其是面对那些繁杂的知识点时。其实,总结并不难,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得有一次我帮朋友整理历史笔记,他把每个朝代的重要事件都记了下来,但没有条理,看起来很乱。后来我就建议他按照时间线来梳理,这样既方便记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知识点范文

  •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方差(十六篇)
  •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方差(十六篇)104人关注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方差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之方差接着平均数的内容,下面的小编为大家整合的是初中数学知识点大全之方差。上述是的小编为大家整合的初中数学知识点 ...[更多]

  • 最新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十六篇)
  • 最新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十六篇)103人关注

    最新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直线、射线与线段直线射线与线段,形状相似有关联。直线长短不确定,可向两方无限延。射线仅有一端点,反向延长成直线。线段定长两端点,双向 ...[更多]

  •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之代数式(十六篇)
  •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之代数式(十六篇)102人关注

    代数式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连接数及表示数的字母的式子称为代数式(字母所取得数应保证它所在的#039;式子有意义,其次字母所取得数还应使实际生活或生产 ...[更多]

  • 初中数学《圆》知识点总结(九篇)
  • 初中数学《圆》知识点总结(九篇)102人关注

    初中数学《圆》知识点总结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2.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推论1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 ...[更多]

  •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十篇
  •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十篇101人关注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一、测量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 ...[更多]

  • 初中知识点总结(二)(十六篇)
  • 初中知识点总结(二)(十六篇)100人关注

    二、基本知识、理论:1、空气的成分: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与杂质占0.03%2、主要的空气污染物:no2、co、so2、s、no等物质3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