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劝学告诉我们:人不能光凭天资,还要勤奋学习,多加实践,才能提高自己。
2、原文释义:
春秋时,有一个人叫子路,他为人豪爽,善于击剑。他听说鲁国孔子招收了许多学习礼仪文化,就去见孔子。但他又不知道自己还能从孔子那儿学到些什么,就问孔子:“先生,我心中有个疑问,似乎有些人天生就有才能,不用学习就会做许多事情。比如山上的竹子吧,砍下来就能做成竹箭,用它可以射犀牛皮。如果一个人不学习也能像竹子一样成材,那人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呢?”
孔子一听,知道子路是个爽直而自负的人,就诚恳地劝他道:“你知道竹子可以做成箭,可以射穿犀牛皮,难道你不知道一旦给竹箭前端安上铜箭头,后端安上羽毛,箭就能射得更快更准确更有力了吗?用它来射犀牛,不是射得更深入吗?学习就是这个道理,让一个人在原有的能力上再增添更好的能力,才能不断进步呀!”
子路听了,对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诚心诚意地跟随孔子学习,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了不起的人物。
延伸阅读
孔子上学时候都学什么
孔子小时候没有上学。
原因:那时候还没有学校。小时候自愿学习各种礼仪,像祭祀之类的。长大后各种书都读,各种东西都学。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教学相长是孔子提出来的吗
教学相长这个词是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简介:《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论语雍也孔子提出学习的三重境界
一重境界:知道;二重境界:喜爱;三重境界:乐趣。
原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