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公式总结范文【篇1】900字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篇1书写经验90人觉得有启发
写总结的时候,很多人会纠结于开头怎么起,其实这一步并不难。先把需要总结的东西大致过一遍脑子,心里有个底就行。比如说初中数学公式总结,你要知道有哪些公式得先列出来,这是基础。如果脑袋里一团乱麻,就从课本目录开始,跟着章节走,这样就不会漏掉重要部分。
列好清单后,接下来就是整理思路了。每个公式最好配上简单的例子,这样别人看的时候能更直观地理解。不过有时候写多了反而容易混淆,所以这里得有点取舍。比如平方差公式(a b)(a-b)=a²-b²,你可以举个例子,像(3 2)(3-2)=9-4=5,但别太复杂,不然反而适得其反。
有时候写着写着就会发现有些公式其实可以归类,这样看起来更有条理。像几何里的面积公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写的时候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讲,这样既节省空间,又能让读者明白其中的关系。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写总结不是单纯抄书,而是用自己的话去概括。有些人喜欢用专业术语堆砌,结果越看越迷糊。适当的通俗表达反而能让更多人接受。比如讲到函数y=kx b,就可以说当x增加时,y也会跟着变,就像买东西,单价固定,数量多花的钱就多。
有时候写着写着可能会忘记之前写了什么,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概念时。这时候建议先把草稿纸用起来,写几句话提醒自己。当然,这也可能是经验不足导致的,多写几次就好了。另外,总结里最好留点空白,方便日后补充新的知识点。
写完后记得检查一下,看看有没有明显的遗漏或者重复的地方。这一步很重要,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写完了,其实还有地方没到位。不过有时候忙起来,可能就会忽略这个步骤,这也是需要注意的。
小学升初中数学公式总结范文【篇2】 1650字
小学升初中数学公式总结
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1时=60分
1分=60秒1时=3600秒
重量单位换算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人民币单位换算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体(容)积单位换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米=1000升
面积单位换算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长度单位换算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 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和-小数=大数)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 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 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 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盈亏问题
(盈 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植树问题
1.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 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 1)
株距=全长÷(株数 1)
2.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小数 差=大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边长×4c=4a面积=边长×边长s=a×a
2.正方体v:体积a:棱长表面积=棱长×棱长×6s表=a×a×6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长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长 宽)×2c=2(a b)面积=长×宽s=ab
4.长方体v:体积s:面积a:长b:宽h:高(1)表面积(长×宽 长×高 宽×高)×2s=2(ab ah bh)(2)体积=长×宽×高v=abh
5.三角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2s=ah÷2三角形高=面积×2÷底三角形底=面积×2÷高
6.平行四边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s=ah
7.梯形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面积=(上底 下底)×高÷2s=(a b)×h÷2
8.圆形s面积c周长∏d=直径r=半径(1)周长=直径×∏=2×∏×半径c=∏d=2∏r(2)面积=半径×半径×∏
9.圆柱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c:底面周长(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2)表面积=侧面积 底面积×2(3)体积=底面积×高(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圆锥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体积=底面积×高÷3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单位换算
(1)1公里=1千米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3)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4)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公斤=1市斤
(5)1公顷=10000平方米1亩=666.666平方米
(6)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 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 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升初中数学公式总结
篇2书写经验134人觉得有启发
写总结的时候,很多人觉得挺麻烦的,特别是像小学升初中的数学公式总结,总觉得无从下手。其实总结也不是那么难,关键是要理清思路。先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列出来,像是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还有几何图形面积、体积那些常用的公式,一个都不能漏掉。
记得在写的时候,要把每个公式对应的例子也带上,这样别人看的时候能更清楚。比如说平方差公式a²-b²=(a b)(a-b),就可以举个例子,像25-9=(5 3)×(5-3),这样看起来就直观多了。不过有时候写着写着,可能就会忘记前面提到过的内容,所以最好能有个清单,写到哪里了心里得有点数。
还有就是,总结里的语言要简洁明了,别绕来绕去的。如果实在想表达复杂的意思,也可以分成几段来写,这样既方便自己整理思路,也能让看的人更容易接受。比如讲到分数运算时,可以把同分母加减法单独拎出来讲,然后再讲异分母的情况,顺序得合理。
书写注意事项:
写总结的时候要注意字体大小和排版,要是太乱的话,别人看了也会头疼。如果手写的话,字迹要工整,要是用电脑打出来,段落之间最好空一行,这样看着舒服。有时候写着写着,可能会发现自己漏掉了某些重要的点,这时候就得赶紧回去补充一下,别怕麻烦。
再来说说格式的问题,总结里最好能有一些图表或者示意图之类的辅助工具。尤其是几何方面的内容,画个图能让公式更加生动形象。不过有时候画图的时候可能会稍微偏差一点,但这没关系,只要大致方向是对的就行。
初中数学公式定律及重点总结范文【篇3】 950字
圆与弧的公式
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内公切线长=d-(r-r)外公切线长=d-(r r)
①两圆外离d>r r②两圆外切d=r r③两圆相交r-r<d<r r(r>r)④两圆内切d=r-r(r>r)⑤两圆内含d<r-r(r>r)
定理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定理把圆分成n(n≥3):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146内公切线长=d-(r-r)外公切线长=d-(r r)
初中数学公式:三角形面积公式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正三角形面积√3a/4a表示边长
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因式分解公式
公式:a^3 b^3 c^3-3abc=(a b c)(a^2 b^2 c^2-ab-bc-ca)
平方差公式:a平方-b平方=(a b)(a-b)
完全平方和公式: (a b)平方=a平方 2ab b平方
完全平方差公式: (a-b)平方=a平方-2ab b平方
两根式: ax^2 bx c=a[x-(-b √(b^2-4ac))/2a][x-(-b-√(b^2-4ac))/2a]两根式 立方和公式: a^3 b^3=(a b)(a^2-ab b^2)
立方差公式:a^3-b^3=(a-b)(a^2 ab b^2)
完全立方公式: a^3±3a^2b 3ab^2±b^3=(a±b)^3.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tg2a=(ctg2a-1)/2ctg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两角和公式
sin(a b)=sinacosb 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 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 sinasinb
tan(a b)=(tana 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 tanatanb)
ctg(a b)=(ctgactgb-1)/(ctgb ctga)
ctg(a-b)=(ctgactgb 1)/(ctgb-ctga)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sin(a/2)=-√((1-cosa)/2)
cos(a/2)=√((1 cosa)/2)cos(a/2)=-√((1 cosa)/2)
tan(a/2)=√((1-cosa)/((1 cosa))tan(a/2)=-√((1-cosa)/((1 cosa)) ctg(a/2)=√((1 cosa)/((1-cosa))ctg(a/2)=-√((1 cosa)/((1-cosa))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 b) sin(a-b)2cosasinb=sin(a b)-sin(a-b)
2cosacosb=cos(a b)-sin(a-b)-2sinasinb=cos(a b)-cos(a-b)
sina sinb=2sin((a b)/2)cos((a-b)/2cosa cosb=2cos((a b)/2)sin((a-b)/2) tana tanb=sin(a b)/cosacosbtana-tanb=sin(a-b)/cosacosb
ctga ctgbsin(a b)/sinasinb-ctga ctgbsin(a b)/sinasinb
篇3书写经验127人觉得有启发
写总结的时候,关键是要先把相关材料整理清楚。比如写初中数学公式定律及重点总结,就得先列出所有要用到的公式,包括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啥的。有些同学可能觉得这一步很简单,其实不然,要是漏了重要的知识点,后面就麻烦了。
接着就是归纳这些公式的应用场景。比如说平方差公式a²-b²=(a b)(a-b),这个不仅在代数运算里有用,还能帮着解决几何里的面积问题。这里头得注意点,有些学生可能会把公式背得很熟,但在实际解题时却不知道怎么套用,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然后就是找一些典型的例题来练手。通过做题能更好地理解公式的作用,也能发现自己在运用上的盲区。不过有时候写着写着会发现,有些题目看起来复杂,实际上用的都是基础公式,只是稍微改了个形式而已。这种时候就需要仔细观察,别急着下手。
还有一点挺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记录下来。不是说照搬答案就行,而是要搞明白每一步是怎么来的。有些同学解完题后就把草稿纸一扔,下次遇到类似的题还是不会做,这就有点可惜了。当然,有时候写着写着会发现思路断了,这时候不妨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就有新发现。
书写注意事项:
总结的时候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个人的理解。毕竟每个人对知识的吸收方式不一样,用自己的话把学到的东西表达出来,既加深记忆又方便复习。但要注意的是,千万别为了显得自己懂很多就乱编概念,那样反而容易误导自己。
小编友情提醒:
写总结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需要反复修改完善。有时候写着写着会突然想到新的点子,或者发现之前的表述不够清晰,这时候就该停下来调整一下。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小问题,比如标点符号用错了,或者数字写反了之类的,只要不影响整体理解就没太大关系。
初中数学公式总结参考范文【篇4】 7050字
初中数学公式总结参考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s=a×h÷2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a×a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a×b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a×h梯形的面积=(上底 下底)×高÷2公式s=(a b)h÷2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圆的周长=直径×π公式:l=πd=2πr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 2s=ch 2π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读懂理解会应用以下定义定理性质公式一、算术方面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如:(2 4)×5=2×5 4×5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o除以任何不是o的数都得o。
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o的乘法,可以先把o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
7、么叫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8、什么叫方程式?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式?答: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并计算。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15、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1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1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18、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1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0、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21、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数量关系计算公式方面1、单价×数量=总价2、单产量×数量=总产量3、速度×时间=路程4、工效×时间=工作总量5、加数 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 余数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例:90÷5÷6=90÷(5×6)
6、1公里=1千米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公斤=1市斤1公顷=10000平方米。1亩=666。666平方米。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7、什么叫比:两个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如:2÷5或3:6或1/3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8、什么叫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3:6=9:189、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10、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如3:χ=9:18
11、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的比值(也就是商k)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如:y/x=k(k一定)或kx=y
12、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反比例关系。如:x×y=k(k一定)或k/x=y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13、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其实,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这个小数乘以100%就行了。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14、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其实,把分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后,再乘以100%就行了。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15、要学会把小数化成分数和把分数化成小数的化发。16、最大公约数:几个数都能被同一个数一次性整除,这个数就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或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最大公约数。)17、互质数: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18、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9、通分:把异分母分数的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的分数,叫做通分。(通分用最小公倍数)
20、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约分用最大公约数)
21、最简分数: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分数计算到最后,得数必须化成最简分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即能用2进行
约分。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能被5整除,即能用5进行约分。在约分时应注意利用。22、偶数和奇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23、质数(素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24、合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8、利息=本金×利率×时间(时间一般以年或月为单位,应与利率的单位相对应)
29、利率: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一年的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年利率。一月的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月利率。
30、自然数: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整数,叫做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
31、循环小数: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如3。14141432、不循环小数: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起,没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不循环小数。如3。141592654
33、无限不循环小数: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起到无限位数,没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如3。141592654……34、什么叫代数?代数就是用字母代替数。
35、什么叫代数式?用字母表示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如:3x=(a b)*c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同号两数来相加,绝对值加不变号。
异号相加大减小,大数决定和符号。
互为相反数求和,结果是零须记好。注“大”减“小”是指绝对值的大小。
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减正等于加负,减负等于加正。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符号法则
同号得正异号负,一项为零积是零。合并同类项
说起合并同类项,法则千万不能忘。只求系数代数和,字母指数留原样。去、添括号法则
去括号或添括号,关键要看连接号。扩号前面是正号,去添括号不变号。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添括号都变号。解方程
已知未知闹分离,分离要靠移完成。移加变减减变加,移乘变除除变乘。平方差公式
两数和乘两数差,等于两数平方差。积化和差变两项,完全平方不是它。完全平方公式
二数和或差平方,展开式它共三项。首平方与末平方,首末二倍中间放。和的平方加联结,先减后加差平方。完全平方公式
首平方又末平方,二倍首末在中央。和的平方加再加,先减后加差平方。解一元一次方程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变号要记牢。同类各项去合并,系数化“1”还没好。求得未知须检验,回代值等才算了。解一元一次方程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1还没好,准确无误不白忙。因式分解与乘法
和差化积是乘法,乘法本身是运算。积化和差是分解,因式分解非运算。因式分解
两式平方符号异,因式分解你别怕。两底和乘两底差,分解结果就是它。两式平方符号同,底积2倍坐中央。因式分解能与否,符号上面有文章。
同和异差先平方,还要加上正负号。
同正则正负就负,异则需添幂符号。因式分解
一提二套三分组,十字相乘也上数。四种方法都不行,拆项添项去重组。重组无望试求根,换元或者算余数。多种方法灵活选,连乘结果是基础。同式相乘若出现,乘方表示要记住。注一提(提公因式)二套(套公式)
因式分解
一提二套三分组,叉乘求根也上数。五种方法都不行,拆项添项去重组。对症下药稳又准,连乘结果是基础。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
先想完全平方式,十字相乘是其次。两种方法行不通,求根分解去尝试。比和比例
两数相除也叫比,两比相等叫比例。外项积等内项积,等积可化八比例。分别交换内外项,统统都要叫更比。同时交换内外项,便要称其为反比。前后项和比后项,比值不变叫合比。前后项差比后项,组成比例是分比。两项和比两项差,比值相等合分比。前项和比后项和,比值不变叫等比。解比例
外项积等内项积,列出方程并解之。求比值
由已知去求比值,多种途径可利用。活用比例七性质,变量替换也走红。消元也是好办法,殊途同归会变通。正比例与反比例
商定变量成正比,积定变量成反比。正比例与反比例
变化过程商一定,两个变量成正比。变化过程积一定,两个变量成反比。判断四数成比例
四数是否成比例,递增递减先排序。两端积等中间积,四数一定成比例。判断四式成比例
四式是否成比例,生或降幂先排序。两端积等中间积,四式便可成比例。比例中项
成比例的四项中,外项相同会遇到。有时内项会相同,比例中项少不了。比例中项很重要,多种场合会碰到。成比例的四项中,外项相同有不少。有时内项会相同,比例中项出现了。同数平方等异积,比例中项无处逃。根式与无理式
表示方根代数式,都可称其为根式。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异号两个平方项,因式分解有办法。两底和乘两底差,分解结果就是它。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
两平方项在两端,底积2倍在中部。同正两底和平方,全负和方相反数。分成两底差平方,方正倍积要为负。两边为负中间正,底差平方相反数。一平方又一平方,底积2倍在中路。根式异于无理式,被开方式无限制。被开方式有字母,才能称为无理式。无理式都是根式,区分它们有标志。被开方式有字母,又可称为无理式。求定义域
求定义域有讲究,四项原则须留意。负数不能开平方,分母为零无意义。指是分数底正数,数零没有零次幂。限制条件不唯一,满足多个不等式。求定义域要过关,四项原则须注意。负数不能开平方,分母为零无意义。分数指数底正数,数零没有零次幂。限制条件不唯一,不等式组求解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1”有讲究,同乘除负要变向。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别忘要变号。同类各项去合并,系数化“1”注意了。同乘除正无防碍,同乘除负也变号。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大于头来小于尾,大小不一中间找。大大小小没有解,四种情况全来了。同向取两边,异向取中间。中间无元素,无解便出现。
幼儿园小鬼当家,(同小相对取较小)敬老院以老为荣,(同大就要取较大)军营里没老没少。(大小小大就是它)大大小小解集空。(小小大大哪有哇)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首先化成一般式,构造函数第二站。判别式值若非负,曲线横轴有交点。a正开口它向上,大于零则取两边。代数式若小于零,解集交点数之间。方程若无实数根,口上大零解为全。小于零将没有解,开口向下正相反。三正两底和平方,全负和方相反数。分成两底差平方,两端为正倍积负。两边若负中间正,底差平方相反数。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要用公式解方程,首先化成一般式。调整系数随其后,使其成为最简比。确定参数abc,计算方程判别式。判别式值与零比,有无实根便得知。有实根可套公式,没有实根要告之。用常规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左未右已先分离,二系化“1”是其次。一系折半再平方,两边同加没问题。左边分解右合并,直接开方去解题。该种解法叫配方,解方程时多练习。用间接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已知未知先分离,因式分解是其次。调整系数等互反,和差积套恒等式。完全平方等常数,间接配方显优势注恒等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方程没有一次项,直接开方最理想。如果缺少常数项,因式分解没商量。b、c相等都为零,等根是零不要忘。b、c同时不为零,因式分解或配方,也可直接套公式,因题而异择良方。正比例函数的鉴别
判断正比例函数,检验当分两步走。一量表示另一量,有没有。
若有再去看取值,全体实数都需要。区分正比例函数,衡量可分两步走。一量表示另一量,是与否。
若有还要看取值,全体实数都要有。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正比函数图直线,经过和原点。k正一三负二四,变化趋势记心间。
k正左低右边高,同大同小向爬山。k负左高右边低,一大另小下山峦。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图直线,经过点。
k正左低右边高,越走越高向爬山。k负左高右边低,越来越低很明显。k称斜率b截距,截距为零变正函。反比例函数
反比函数双曲线,经过点。
直平之间是钝角,平周之间叫优角。
互余两角和直角,和是平角互补角。一点出发两射线,组成图形叫做角。平角反向且共线,平角之半叫直角。平角两倍成周角,小于直角叫锐角。钝角界于直平间,平周之间叫优角。和为直角叫互余,互为补角和平角。证等积或比例线段
等积或比例线段,多种途径可以证。k正一三负二四,两轴是它渐近线。k正左高右边低,一三象限滑下山。k负左低右边高,二四象限如爬山。二次函数
二次方程零换y,二次函数便出现。全体实数定义域,图像叫做抛物线。抛物线有对称轴,两边单调正相反。a定开口及大小,线轴交点叫顶点。顶点非高即最低。上低下高很显眼。如果要画抛物线,平移也可去描点,提取配方定顶点,两条途径再挑选。列表描点后连线,平移规律记心间。左加右减括号内,号外上加下要减。二次方程零换y,就得到二次函数。图像叫做抛物线,定义域全体实数。a定开口及大小,开口向上是正数。绝对值大开口小,开口向下a负数。抛物线有对称轴,增减特性可看图。线轴交点叫顶点,顶点纵标最值出。如果要画抛物线,描点平移两条路。提取配方定顶点,平移描点皆成图。列表描点后连线,三点大致定全图。若要平移也不难,先画基础抛物线,顶点移到新位置,开口大小随基础。注基础抛物线直线、射线与线段
直线射线与线段,形状相似有关联。直线长短不确定,可向两方无限延。射线仅有一端点,反向延长成直线。线段定长两端点,双向延伸变直线。两点定线是共性,组成图形最常见。角
一点出发两射线,组成图形叫做角。共线反向是平角,平角之半叫直角。平角两倍成周角,小于直角叫锐角。证等积要改等比,对照图形看特征。共点共线线相交,平行截比把题证。三点定型十分像,想法来把相似证。图形明显不相似,等线段比替换证。换后结论能成立,原来命题即得证。实在不行用面积,射影角分线也成。只要学习肯登攀,手脑并用无不胜。解无理方程
一无一有各一边,两无也要放两边。乘方根号无踪迹,方程可解无负担。两无一有相对难,两次乘方也好办。特殊情况去换元,得解验根是必然。解分式方程
先约后乘公分母,整式方程转化出。特殊情况可换元,去掉分母是出路。求得解后要验根,原留增舍别含糊。列方程解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审设列解双检答。审题弄清已未知,设元直间两办法。列表画图造方程,解方程时守章法。检验准且合题意,问求同一才作答。添加辅助线
学习几何体会深,成败也许一线牵。分散条件要集中,常要添加辅助线。畏惧心理不要有,其次要把观念变。熟能生巧有规律,真知灼见靠实践。图中已知有中线,倍长中线把线连。旋转构造全等形,等线段角可代换。多条中线连中点,便可得到中位线。倘若知角平分线,既可两边作垂线。也可沿线去翻折,全等图形立呈现。角分线若加垂线,等腰三角形可见。角分线加平行线,等线段角位置变。已知线段中垂线,连接两端等线段。辅助线必画虚线,便与原图联系看。
两点间距离公式
同轴两点求距离,大减小数就为之。与轴等距两个点,间距求法亦如此。平面任意两个点,横纵标差先求值。差方相加开平方,距离公式要牢记。矩形的判定
任意一个四边形,三个直角成矩形;对角线等互平分,四边形它是矩形。已知平行四边形,一个直角叫矩形;两对角线若相等,理所当然为矩形。菱形的判定
任意一个四边形,四边相等成菱形;四边形的对角线,垂直互分是菱形。已知平行四边形,邻边相等叫菱形;两对角线若垂直,顺理成章为菱形。
初中数学公式总结参考
篇4书写经验210人觉得有启发
在做总结的时候,很多人会纠结于从哪里开始。其实总结的关键在于明确目标,比如这次的初中数学公式总结,重点是要把重要的知识点梳理清楚。一开始不妨先把相关的公式列出来,这样能有个大致的方向。列完之后,再看看哪些部分需要补充说明,哪些地方可以合并同类项。
列公式的时候,有些细节得特别留意。比如说平方差公式(a b)(a-b)=a²-b²,这里需要注意括号的位置,要是括号放错了,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还有一次函数y=kx b,这里面k代表斜率,b是截距,如果这两个参数弄混了,那画出来的图像肯定不对劲。
在整理的过程中,还可以加入一些自己的理解。比如勾股定理a² b²=c²,可以想想它为什么成立,这样有助于加深记忆。不过有时候脑子转得太快,可能会漏掉一些关键点,这就需要反复检查几遍。记得每次改动都要标记好日期,方便以后回顾。
除了公式本身,还可以结合实际题目来看效果。比如解方程ax b=0,先移项得到x=-b/a,这个过程就需要考虑到a不能为零的情况。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答案。另外,写总结的时候最好多用例子,这样别人看起来也更容易明白。
有时候写总结会遇到瓶颈,感觉无从下手。这时候可以换个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比如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可以从几何图形的角度去理解,也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比如屋顶的设计。当然,写的时候可能会因为疏忽把“锐角”写成“钝角”,但这并不影响整体的正确性。
总结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可能需要多次修改和完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小问题,比如顺序排得不太合理,或者某些地方描述得不够清晰。这些问题往往是在反复阅读时才会发现,所以别急着提交,多花点时间打磨一下。
初中数学公式定理总结范文【篇5】 400字
初中数学公式定理总结
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2 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l=(a b)÷2 s=l×h
3 (1)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b=c:d,那么ad=bc如果ad=bc,那么a:b=c:d
4 (2)合比性质 如果a/b=c/d,那么(a±b)/b=(c±d)/d
5 (3)等比性质 如果a/b=c/d=…=m/n(b d … n≠0),那么 (a c … m)/(b d … n)=a/b
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7 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10 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篇5书写经验230人觉得有启发
写总结这事,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很多人觉得总结就是把事情罗列一遍,其实不然。总结是要提炼出关键点,还得让人一看就明白。比方说初中数学,公式定理那么多,全写下来肯定不行,得挑重点。
比如勾股定理,a² b²=c²谁都懂,但总结的时候就不能光写公式。最好能结合例子,像是直角三角形边长的关系之类的,这样别人理解起来会容易些。当然了,也不是每个定理都能找到这么直观的例子,像平行线内错角相等这种,就得靠多练习了。
还有就是顺序问题,有些东西放前面,有些东西放后面,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像什么乘法分配律,加减法结合律,这些基础的应该先说。要是上来就讲什么二次函数,那估计很多人都懵圈。不过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为了突出重点,也可以倒着来。
再说了,总结不是单纯的抄书本,得有自己的思路。比如讲到几何图形面积公式的时候,可以顺便提一下怎么推导出来的。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会去深究这个,但至少能让大家知道这些公式不是凭空冒出来的。
有时候写着写着就会发现,某些地方表达得不太顺畅。比如说“两个圆周率π相乘的结果是π²”,这句话听着就不大对劲。还有一次我写的时候,写了“半径为r的圆面积等于πr²”,结果后来发现自己居然忘记加上单位了。这种事谁都有可能碰到,写的时候别太较真,回头再改就行。
总结还得注意点,不要把话说得太满。比如说“任何情况下都适用”这样的话,听着就很假。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强调适用范围,比如说“在平面几何中,这个定理普遍成立”。这样既显得严谨,又不会给人误导。
苏科版初中数学公式定理总结范文【篇6】 400字
8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82 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l=(a b)÷2 s=l×h
83 (1)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b=c:d,那么ad=bc如果ad=bc,那么a:b=c:d
84 (2)合比性质 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 (3)等比性质 如果a/b=c/d=…=m/n(b d … n≠0),那么 (a c … m)/(b d … n)=a/b
8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7 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 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 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篇6书写经验74人觉得有启发
写总结的时候,很多人觉得挺麻烦的,尤其是涉及专业内容,像苏科版初中数学公式定理这样的总结。开头得想清楚哪些内容最重要,别遗漏关键点,不然回头一看就缺东少西的。先列出个大致框架,把每个章节的主要公式、定理都列出来,这一步很重要,要是一开始没弄明白,后面补起来就很费劲。
写的时候,可以参考课本上的内容,把那些重要的定义、推导过程都整理一遍。比如勾股定理,不仅要写出公式a² b²=c²,最好还能简单说明一下它的证明方法。这样不仅自己能记得牢,别人看的时候也更容易理解。不过有时候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像有些定理可能需要特别注明适用条件,千万别以为都一样。
还有就是例子的选择,最好挑几个典型的题目来展示公式的运用。比如说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除了写出公式本身,还应该配几个不同难度的例子,这样总结才不会显得空洞。当然了,有时候写的时候可能会因为疏忽漏掉某些细节,比如忘记标注某个公式的适用范围,这类问题平时多检查几遍就能避免。
书写注意事项:
排版也很重要。总结不是单纯的堆砌文字就行,得让读者看着舒服。可以分块处理,像第一章、第二章这样的分类方式比较清晰,每部分留足够的空间,这样看起来就不会太拥挤。但有时候写得太紧凑,比如行距设置得太小,就容易让读者看得眼花,这个问题得提前考虑到。
小编友情提醒:
检查工作也不能忽视。总结写完后,最好放一段时间再回过头来看,这时候发现的问题更多。有时候写作者可能会因为赶时间而忽略一些小地方,比如标点符号的位置不对,或者字母大小写搞混了,这些问题虽然不大,但会影响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