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知识点总结(三)范文【篇1】1350字
三、物质俗名及其对应的化学式和化学名:
⑴金刚石、石墨:c ⑵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 (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 (5)盐酸、氢氯酸:hcl (6)亚硫酸:h2so3 (7)氢硫酸:h2s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na2co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 (也叫小苏打) (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4)甲醇:ch3oh 有毒、失明、死亡 (15)酒精、乙醇:c2h5oh (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 醋酸根离子) 具有酸的通性 (17)氨气:nh3 (碱性气体) (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 (19)亚硝酸钠:nano2 (工业用盐、有毒)
四、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 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 、hgo、红磷▲硫:淡黄色▲ 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 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 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 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 等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白色↓。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 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 ,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五、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 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 ag2 co3 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 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 水→碱)
六、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9、导电性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
16中国煤炭基地在:山西省;17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
18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19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篇1书写经验159人觉得有启发
初中知识点总结(三)怎么写
做总结的时候,第一步得明确总结的对象。这就好比写作文前要知道写啥一样。要是对象都没搞清楚,那总结就容易跑偏了。比如历史课的总结,得围绕重要的事件、人物、时间这些要素展开。要是把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都写了进去,那就显得乱七八糟。
接着,收集材料也是关键一步。平时上课听讲、做笔记的时候就要留心,把重点记下来。如果等到要写总结才去翻书找资料,那效率会很低。就像数学题解完后整理错题本,要是当时没好好记录下过程,后面想补就很麻烦。
整理材料时,最好能分类。比如说语文的古诗词,可以按朝代分,也可以按题材分。这样不仅看起来清晰,写起来也方便。当然,分类也不是死板的,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调整。有时候分类分着分着,自己也会冒出新的想法。
写总结的时候,语言得简练。毕竟总结,就是要概括出最重要的东西。不过有时候写着写着就容易啰嗦,比如前面说得很明白的事,后面又重复一遍,这就有点多余了。再者,句子太长也不好,读起来费劲不说,还容易让人抓不住重点。
书写注意事项:
检查是很必要的步骤。写完之后,最好放一放,隔段时间再看。这样能发现一些当时没注意到的问题。像是拼写错误,标点符号用得不对之类的。有时候检查几遍才能发现问题,所以别嫌麻烦。
还有一个要注意的地方,就是总结的内容要客观。不能因为个人喜好,就把某些内容夸大,或者故意忽略掉别的内容。像物理实验的结果,就得实事求是地写出来,不能凭空捏造数据。不然的话,总结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小编友情提醒:
多看看别人的总结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这样能学到别人是怎么组织材料的,也能发现自己总结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不过借鉴归借鉴,完全照搬就不行了,毕竟总结是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的。
初中数学绝对值知识点总结范文【篇2】 550字
初中数学绝对值知识点总结
知识要领: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a的点到数b的点之间的距离,叫做a-b的绝对值,记作 |a-b|。
绝对值
几何的意义
在数轴上,一个数到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如:5指在数轴上表示数5的点与原点的距离,这个距离是5,所以5的绝对值是5。
代数的意义
非负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非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a的绝对值用“|a |”表示.读作“a的'绝对值”。
实数a的绝对值永远是非负数,即|a |≥0。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
若a为正数,则满足|x|=a的x有两个值±a,如|x|=3,,则x=±3.
应用举例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还是0。
任何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也就是说任何有理数的绝对值都≥0。
0的绝对值还是0。
特殊的零的绝对值既是他的本身又是他的相反数,写作|0|=0。
|3|=3 =|-3|
当a≥0时,|a|=a
当a<0时,|a|=-a
存在|a-b|=|b-a|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比如:若 |2(x—1)—3| |2(y—4)|=0,则x=___,y=____。(| | 是绝对值)。
答案:
2(x-1)-3=0 ,且2y-8=0
解得x=5/2 ,且y=4 。
一对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例 2的绝对值等于—2的绝对值(因为在数轴上他们离原点的单位长度相等)
知识归纳: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绝对值用“ ||”来表示。
篇2书写经验127人觉得有启发
在进行初中数学绝对值的知识点总结时,首先要明确绝对值的概念,这是整个总结的核心。绝对值表示一个数到原点的距离,不管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它的绝对值都是非负的。在总结时,这一点必须强调清楚,因为它是理解绝对值的基础。
接着,需要列出一些基本的运算规则。例如,两个数相加后的绝对值不一定等于各自绝对值之和,但可以大于等于其中任一绝对值。还有就是绝对值的乘法法则,即两个数的积的绝对值等于各自绝对值的乘积。这些规则在解题过程中非常重要,尤其是一些涉及不等式的题目。
在实际应用中,绝对值还常用于描述误差范围。比如,测量某个物体长度时,如果允许的误差为±0.5cm,那么测量结果的绝对值应在某一范围内。这类例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绝对值的实际意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在写总结的时候,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小麻烦。比如,有时候为了简洁,可能会省略一些步骤,这可能导致部分读者难以跟上思路。因此,在整理材料时,最好能多考虑一下读者的感受,确保每一步都清晰明了。
书写注意事项: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单位换算的问题。尤其是在涉及到物理量的计算时,忘记统一单位会导致错误的结果。所以,在处理包含绝对值的实际问题时,务必检查单位是否一致,这虽然是个小细节,却往往决定了最终答案的正确与否。
小编友情提醒:
记得检查一下总结的整体结构。有时候,为了追求条理性,可能会无意间打乱了原本的叙述顺序,这样会让读者感到困惑。所以,在完成初稿后,不妨回头看看是否有需要调整的地方,保证整篇文章既完整又流畅。
初中数学九年级知识点总结锐角三角函数范文【篇3】 600字
初中数学九年级知识点总结锐角三角函数
一、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同学们应该熟练掌握以下内容:
1.通过实例认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即锐角三角函数(sina,cosa,tana),记忆30°、45°、60°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函数值,并会由一个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这个角。
2.会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会求它的对应的锐角。
3.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4.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边的关系,角与角的关系和边与角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以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并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思想。
5.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能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与边角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直角三角形的解法,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也很重要,应该牢牢记住。
(2)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并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2.难点
(1)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2)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锻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框架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电与磁、信息的传递知识点归纳表
篇3书写经验206人觉得有启发
写总结的时候,得先把相关的知识点梳理一遍。像初中数学九年级这部分关于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点,有些概念得搞清楚。比如正弦、余弦、正切之类的定义,还有它们在直角三角形里的应用,这些都是重点。平时上课听讲的时候,应该记了不少笔记,这时候就可以拿出来翻翻,看看哪些地方没弄明白,需要着重写进总结里。
在整理的时候,先列出个大纲也好。比如,先从正弦开始,它的定义是什么,怎么用公式表示,然后举几个例题看看怎么解。接着是余弦,步骤差不多,也是先说定义,再结合题目练练手。最后是正切,这里可能有点复杂,因为涉及到角度的关系,容易跟前面两个搞混。这个时候,要是能画个图就更好了,图能让思路清晰一些。
记得,写总结不是单纯抄书本上的内容,要加入自己的理解。如果某个定理不太懂,可以试着换个方式表达,用自己的话来说一遍。这样不仅能加深记忆,还能发现自己理解上的漏洞。比如,正弦函数y=sinx,它在坐标系里的图像是一条波浪线,这跟生活里的波动现象挺像的,像潮汐变化,声音的振动什么的,都可以联想一下。
还有就是,总结里最好能包含一些易混淆的地方。像锐角三角函数,正弦和余弦有时候看起来差不多,但其实差着那么一点点。正弦是对应边比斜边,余弦则是邻边比斜边,这个区别得牢牢记住。如果光靠背的话,很容易记错顺序,所以最好是通过做题来强化记忆。
书写注意事项:
总结的时候,别忘了检查一下有没有遗漏的地方。像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30°、45°、60°对应的正弦、余弦、正切值,这些都是考试常考的。把这些都写进去,这样复习起来会更有针对性。不过,有时候写着写着,可能会把某个角的数值记错,像45°的正弦值应该是根号2除以2,而不是别的什么数。这种时候,多核对几遍就能发现问题了。
小编友情提醒:
写完总结后,最好找个同学互相交流一下。两个人一起讨论,说不定能发现新的问题,或者对某些知识点有更深的理解。毕竟,一个人想的事情有限,大家一起探讨,思路会更开阔些。
初中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轻松涨分30 范文【篇4】 1950字
导语初中物理是一科比较重要,也比较难的科目。重要在于它是中考的必考科目,成绩的好坏关系着孩子是否能上一个好的高中。难在于物理是一门特别考逻辑思维能力、察智力和想象力的课程。学生要想把物理学好,必须要在课堂上跟着老师走,把知识点把握,课堂上听不懂,课下补再多的课也于事无补。以下内容是为大家准备的相关内容。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5.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6.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7.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8.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9.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11.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12.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第三章透镜知识归纳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2.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
幻灯机:原理、成倒立、放大的实像,f
放大镜:原理、成放大、正立的虚像,u
3.关于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能够会聚到一点,这一点就是物点的实像。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不仅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也可以在屏幕上显映出来。
如果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相交于一点,看起来光线好像从这一点发出,而实际上不存在这样一个发光点,这点就是物点的虚像。虚像只能用眼睛观察,不能用屏幕显映。
跟物体相比较,实像是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
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u——物距、v——像距、f——焦距。
5.①当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的地方逐渐向凸透镜移近过程中,像逐渐变大,像距v也逐渐变大。但是,只要物体未到达二倍焦距点时,像的大小比物体要小;像的位置总在镜的另一侧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间。
②当物体到达二倍焦距之内逐渐向一倍焦距点移动过程中,像变大,像距v也变大。像的大小总比物体要大,像的位置总在镜的另一侧二倍焦距以外。
③可见,二倍焦距点是凸透镜成缩小实像与放大实像的分界点。即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所成实像小于物体;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内时所成实像要大于物体。
④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只能在与物体同侧的地方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焦点f是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
6.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篇4书写经验122人觉得有启发
初中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轻松涨分30
说起物理,不少同学会觉得头疼,特别是那些概念多、公式复杂的章节。其实只要掌握方法,总结起来并不难。咱们可以从最基础的知识点入手,逐步梳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力学部分,重力、摩擦力、浮力都是高频考点,搞清楚它们的定义和公式就很重要。
说到公式,很多同学背得滚瓜烂熟,但一到考试就傻眼了。这是因为平时只是机械记忆,没真正理解。建议大家在记忆公式的同时,试着用生活中的例子去验证,比如用手推箱子感受摩擦力的存在。这样不仅记得牢,还能提高解题速度。
光学这部分也不容忽视。光的反射、折射、平面镜成像,这些都是常考内容。做这类题目时,画图是个好办法。不过有时候画图也会出点小状况,比如标错角度或者忘记标注虚实线。这就需要多练习,养成细心的习惯。
电学方面,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是最基本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区别也要弄明白。在做实验时,要注意仪器的正确使用,比如电流表要串接在电路中,电压表则要并接。如果搞混了位置,结果可能就会差之千里。
热学部分,热量计算和温度变化的关系也是重点。公式q=cmδt要牢记,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它的含义。有时候计算时可能会忘记单位换算,导致答案偏差。这提醒我们平时做题时一定要注意细节。
至于声学,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和响度的概念都要清晰。平时多留意身边的声音现象,比如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有何不同。这样既能加深印象,也能培养观察力。
初中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上学期)范文【篇5】 2550字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 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 a也不一定是正数;p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②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 ? a b=0 ? a、b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或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
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 a≠0,那么 的倒数是 ;若ab=1? a、b互为倒数;若ab=-1? a、b互为负倒数.
7.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 b=b a ;(2)加法的结合律:(a b) c=a (b c).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 (-b).
10 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11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3)乘法的分配律:a(b c)=ab ac .
12.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
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为正奇数时: (-a)n=-an或(a -b)n=-(b-a)n , 当n为正偶数时: (-a)n =an 或 (a-b)n=(b-a)n .
14.乘方的定义:
(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15.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
16.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
17.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18.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在实际生活和学习数轴的基础上,理解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所在。重点利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数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授本章内容时,应该多创设情境,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通过本章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 理解同类项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能正确地进行同类项的合并和去括号。在准确判断、正确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 理解整式中的字母表示数,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上;理解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的依据是分配律;理解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仍然成立。
4.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还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
在本章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ax 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3.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整理方程 …… 去分母 …… 去括号 …… 移项 …… 合并同类项 …… 系数化为1 …… (检验方程的解).
4.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 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2)画图分析法: ………… 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1)行程问题: 距离=速度·时间 ;
(2)工程问题: 工作量=工效·工时 ;
(3)比率问题: 部分=全体·比率 ;
(4)顺逆流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 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5)商品价格问题: 售价=定价·折· ,利润=售价-成本, ;
(6)周长、面积、体积问题:c圆=2πr,s圆=πr2,c长方形=2(a b),s长方形=ab, c正方形=4a,
s正方形=a2,s环形=π(r2-r2),v长方体=abc ,v正方体=a3,v圆柱=πr2h ,v圆锥= πr2h.
本章内容是代数学的核心,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快乐很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乐趣,所以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研究起,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篇5书写经验202人觉得有启发
初中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上学期)该怎么写?其实总结,说到底就是把自己学过的知识重新梳理一遍,看看哪些地方掌握得好,哪些地方还有疑问。比如说学了整数加减法,就要想想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退位,这些都是关键点。
记得有一次,我在复习的时候,发现有些同学总是搞混正负数的概念。正数就不用说了,大家都明白,可是一到负数就糊涂了。其实,负数就是比零小的数,生活中也有例子,比如银行账户透支了,那就是个负数。如果在总结这部分的时候,就把生活里的例子也写进去,这样更容易记住。
还有一次,我教学生解方程,发现他们老是记不住移项的原则。我就告诉他们,移项的时候,得变号,就像天平一样,两边的东西换了位置,重量就得调整。当然了,有时候总结的时候,如果能画个简单的图示,比如数轴什么的,那效果会更好。不过,有时候手边没有纸笔,只能靠脑子想,这时候就得靠平时多练了。
分数运算也是个难点,特别是通分和约分,很多学生一到考试就搞混。其实通分是为了让分母一样,方便计算,而约分则是为了让分数变得更简单。如果总结这部分内容,最好能把步骤写清楚,比如先找最小公倍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几何部分也不可忽视,尤其是直线和平面的关系。有时候,题目问的是两条直线平行还是相交,这就需要仔细观察图示。要是总结这部分内容,可以把常见的图形都画出来,比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之类的,这样印象会更深。
2025中考备考: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三角函数范文【篇6】 2250字
锐角角a的正弦(sin),余弦(cos)和正切(tan),余切(cot)以及正割(sec),余割(csc)都叫做角a的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sin)等于对边比斜边;sina=a/c
余弦(cos)等于邻边比斜边;cosa=b/c
正切(tan)等于对边比邻边;tana=a/b
余切(cot)等于邻边比对边;cota=b/a
正割(sec)等于斜边比邻边;seca=c/b
余割(csc)等于斜边比对边。csca=c/a
互余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sin(90°-α)=cosα, cos(90°-α)=sinα,
tan(90°-α)=cotα, cot(90°-α)=tanα.
平方关系:
sin^2(α) cos^2(α)=1
tan^2(α) 1=sec^2(α)
cot^2(α) 1=csc^2(α)
积的关系:
sinα=tanα·cosα
cosα=cotα·sinα
tanα=sinα·secα
cotα=cosα·cscα
secα=tanα·cscα
cscα=secα·cotα
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锐角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sin(a b) = sinacosb cosasinb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
cos(a b) = cosacosb-sinasinb
cos(a-b) = cosacosb sinasinb
tan(a b) = (tana tanb)/(1-tanatanb)
tan(a-b) = (tana-tanb)/(1 tanatanb)
cot(a b) = (cotacotb-1)/(cotb cota)
cot(a-b) = (cotacotb 1)/(cotb-cota)
三角和的三角函数:
sin(α β γ)=sinα·cosβ·cosγ cosα·sinβ·cosγ cosα·cosβ·sinγ-sinα·sinβ·sinγ
cos(α β γ)=cosα·cosβ·cosγ-cosα·sinβ·sinγ-sinα·cosβ·sinγ-sinα·sinβ·cosγ
tan(α β γ)=(tanα tanβ tanγ-tanα·tanβ·tanγ)/(1-tanα·tanβ-tanβ·tanγ-tanγ·tanα)
辅助角公式:
asinα bcosα=(a^2 b^2)^(1/2)sin(α t),其中
sint=b/(a^2 b^2)^(1/2)
cost=a/(a^2 b^2)^(1/2)
tant=b/a
asinα bcosα=(a^2 b^2)^(1/2)cos(α-t),tant=a/b
倍角公式:
sin(2α)=2sinα·cosα=2/(tanα cot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tan(2α)=2tanα/[1-tan^2(α)]
三倍角公式: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半角公式:
sin(α/2)=±√((1-cosα)/2)
cos(α/2)=±√((1 cosα)/2)
tan(α/2)=±√((1-cosα)/(1 cosα))=sinα/(1 cosα)=(1-cosα)/sinα
降幂公式
sin^2(α)=(1-cos(2α))/2=versin(2α)/2
cos^2(α)=(1 cos(2α))/2=covers(2α)/2
tan^2(α)=(1-cos(2α))/(1 cos(2α))
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 tan^2(α/2)]
cosα=[1-tan^2(α/2)]/[1 tan^2(α/2)]
tanα=2tan(α/2)/[1-tan^2(α/2)]
积化和差公式:
sinα·cosβ=(1/2)[sin(α β) sin(α-β)]
cosα·sinβ=(1/2)[sin(α β)-sin(α-β)]
cosα·cosβ=(1/2)[cos(α β) cos(α-β)]
sinα·sinβ=-(1/2)[cos(α β)-cos(α-β)]
和差化积公式:
sinα sinβ=2sin[(α β)/2]cos[(α-β)/2]
sinα-sinβ=2cos[(α β)/2]sin[(α-β)/2]
cosα cosβ=2cos[(α β)/2]cos[(α-β)/2]
cosα-cosβ=-2sin[(α β)/2]sin[(α-β)/2]
推导公式:
tanα cotα=2/sin2α
tanα-cotα=-2cot2α
1 cos2α=2cos^2α
1-cos2α=2sin^2α
1 sinα=(sinα/2 cosα/2)^2
其他:
sinα sin(α 2π/n) sin(α 2π*2/n) sin(α 2π*3/n) …… sin[α 2π*(n-1)/n]=0
cosα cos(α 2π/n) cos(α 2π*2/n) cos(α 2π*3/n) …… cos[α 2π*(n-1)/n]=0 以及
sin^2(α) sin^2(α-2π/3) sin^2(α 2π/3)=3/2
tanatanbtan(a b) tana tanb-tan(a b)=0
函数名 正弦 余弦 正切 余切 正割 余割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从点o引出一条射线op,设旋转角为θ,设op=r,p点的坐标为(x,y)有
正弦函数 sinθ=y/r
余弦函数 cosθ=x/r
正切函数 tanθ=y/x
余切函数 cotθ=x/y
正割函数 secθ=r/x
余割函数 cscθ=r/y
正弦(sin):角α的对边比上斜边
余弦(cos):角α的邻边比上斜边
正切(tan):角α的对边比上邻边
余切(cot):角α的邻边比上对边
正割(sec):角α的斜边比上邻边
余割(csc):角α的斜边比上对边
三角函数万能公式
万能公式
(1)(sinα)^2 (cosα)^2=1
(2)1 (tanα)^2=(secα)^2
(3)1 (cotα)^2=(cscα)^2
证明下面两式,只需将一式,左右同除(sinα)^2,第二个除(cosα)^2即可
(4)对于任意非直角三角形,总有
tana tanb tanc=tanatanbtanc
证:
a b=π-c
tan(a b)=tan(π-c)
(tana tanb)/(1-tanatanb)=(tanπ-tanc)/(1 tanπtanc)
整理可得
tana tanb tanc=tanatanbtanc
得证
同样可以得证,当x y z=nπ(n∈z)时,该关系式也成立
由tana tanb tanc=tanatanbtanc可得出以下结论
(5)cotacotb cotacotc cotbcotc=1
(6)cot(a/2) cot(b/2) cot(c/2)=cot(a/2)cot(b/2)cot(c/2)
(7)(cosa)^2 (cosb)^2 (cosc)^2=1-2cosacosbcosc
(8)(sina)^2 (sinb)^2 (sinc)^2=2 2cosacosbcosc
万能公式为:
设tan(a/2)=t
sina=2t/(1 t^2) (a≠2kπ π,k∈z)
tana=2t/(1-t^2) (a≠2kπ π,k∈z)
cosa=(1-t^2)/(1 t^2) (a≠2kπ π,且a≠kπ (π/2) k∈z)
就是说sina.tana.cosa都可以用tan(a/2)来表示,当要求一串函数式最值的时候,就可以用万能公式,推导成只含有一个变量的函数,最值就很好求了.
三角函数关系
倒数关系
tanα ·cotα=1
sinα ·cscα=1
cosα ·secα=1
商的关系
sinα/cosα=tanα=secα/cscα
cosα/sinα=cotα=cscα/secα
平方关系
sin^2(α) cos^2(α)=1
1 tan^2(α)=sec^2(α)
1 cot^2(α)=csc^2(α)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六角形记忆法
构造以'上弦、中切、下割;左正、右余、中间1'的正六边形为模型。
倒数关系
对角线上两个函数互为倒数;
商数关系
六边形任意一顶点上的函数值等于与它相邻的两个顶点上函数值的乘积。(主要是两条虚线两端的三角函数值的乘积,下面4个也存在这种关系。)。由此,可得商数关系式。
平方关系
在带有阴影线的三角形中,上面两个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平方和等于下面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平方。
两角和差公式
sin(α β)=sinαcosβ cos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cos(α 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 sinαsinβ
tan(α β)=(tanα tanβ )/(1-tanα ·tanβ)
tan(α-β)=(tanα-tanβ)/(1 tanα ·tanβ)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2α=2sinαcos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tan2α=2tanα/(1-tan^2(α))
tan(1/2*α)=(sin α)/(1 cos α)=(1-cos α)/sin α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2(α/2)=(1-cosα)/2
cos^2(α/2)=(1 cosα)/2
tan^2(α/2)=(1-cosα)/(1 cosα)
tan(α/2)=(1—cosα)/sinα=sinα/1 cosα
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 tan^2(α/2))
cosα=(1-tan^2(α/2))/(1 tan^2(α/2))
tanα=(2tan(α/2))/(1-tan^2(α/2))
三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tan3α=(3tanα-tan^3(α))/(1-3tan^2(α))
诱导公式
诱导公式的本质
所谓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就是将角n·(π/2)±α的三角函数转化为角α的三角函数。
常用的诱导公式
公式一: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 α)=sinα k∈z
cos(2kπ α)=cosα k∈z
tan(2kπ α)=tanα k∈z
cot(2kπ α)=cotα k∈z
公式二: 设α为任意角,π 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 α)=-sinα
cos(π α)=-cosα
tan(π α)=tanα
cot(π α)=cotα
篇6书写经验127人觉得有启发
在准备____年的中考复习时,很多同学对三角函数这部分内容感到头疼,觉得公式太多记不住,做题时总是模模糊糊。其实,三角函数并不像大家想得那么复杂,只要掌握方法,总结起来并不难。
首先,把基本概念搞清楚很重要。比如正弦、余弦、正切这些定义,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是怎么来的,最好能画个图帮助理解。书本上的例题一定要仔细看,里面包含了最基本的解题思路。比如那个sin²θ cos²θ=1的公式,不是随便编出来的,而是从单位圆推导出来的,如果没弄明白这一点,以后遇到相关题目就容易迷糊。
其次,就是多做练习了。刚开始做的时候可能速度慢,错误率高,这很正常。关键是要总结出错的原因,是公式记错了,还是计算出了问题。每次做完一套题目后,不妨花点时间回顾一下,看看哪些地方还可以优化。比如我有一次做题时,把tanθ算成了sinθ/cosθ,结果答案差了一大截,后来才发现是抄错数字了。
书写注意事项:
记忆公式的方法也值得研究一下。有些人喜欢死记硬背,有些人则通过理解来记住。我个人觉得理解更重要一些。比如说诱导公式,它之所以能成立是有道理的,掌握了背后的原理,就不容易忘掉。当然,有时候为了快速解题,也需要熟记一些常用的数值,像π/6对应的sin值是多少之类。
还有就是考试的时候要注意审题。有时候题目给出的是角度制,有时候是弧度制,稍不留神就会搞混。比如有一回考卷上问的是弧度制下的最大值,但我条件反射地用角度制去算了,白白丢了不少分。所以平时做题时就要养成习惯,看清题目要求。
小编友情提醒:
关于三角函数的应用题,建议大家平时多留意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测量高度、计算距离之类的场景,都可能用到三角函数的知识。这样不仅能让学习变得有趣,也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毕竟理论联系实际,才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其实总结的过程也是梳理思路的过程,当你能够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时,你会发现三角函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初中数学:平行线知识点归纳总结范文【篇7】 500字
初中数学:平行线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如:ab平行于cd,写作ab∥cd
二、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推论(平行线的传递性):平行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a∥c,c∥b
∴a∥b.
三、平行线的判定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5、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6、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四、平行线的性质
1.两条平行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篇7书写经验119人觉得有启发
在教学工作中,特别是针对初中数学这一科目,总结平行线相关知识点时,需要结合课堂上的实际案例和学生的理解情况来进行。对于初学者来说,平行线的概念并不难理解,但要真正掌握其背后的原理和应用,则需要多方面的练习和归纳。
比如,在整理平行线的相关知识点时,可以从定义出发,明确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既不相交也不重合的状态即为平行。接着,可以引入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这些角度的关系是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的重要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通过画图的方式来展示这些角度的具体位置,这样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书写注意事项:
平行线的性质也是总结的重点之一。比如,平行线的内错角相等,同位角相等,而同旁内角互补。这些性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答几何题,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讲解过程中,如果能结合具体例子,如利用尺规作图的方式构建平行线,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在实际操作中,有些教师可能会忽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平行线的特性,而是直接给出结论。这种方式虽然节省时间,但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因此,在总结时,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验证这些性质,例如通过测量角度大小来确认内错角是否相等。这样的互动环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感,还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记忆。
有时候,学生在解题时会遇到困难,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完全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条件。比如,当题目中提到某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时,如何判断这两条直线是否平行,这是一个常见问题。此时,教师需要耐心地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的定理,并逐步分析已知条件,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教师在准备教案时可能会遗漏一些细节,比如忘记提及平行线的基本作图方法。实际上,教会学生如何用直尺和圆规构造平行线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能巩固他们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还能提升他们的实践技能。因此,在总结时,这部分内容也应当有所体现。
湘教版八年级下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篇8】 1700字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一、北方地区
1、北方地区指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民族以汉族为主,有蒙古族、满族、朝鲜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区内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渭河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区。
2、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主要的地形区有东北、华北平原、渭河平原和黄土高原。东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地”著称;华北平原有黄河、淮河、海河冲击而成,故又称黄淮海平原,其与黄土高原一起被称为“黄土地”。山脉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和太行山,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组成。3、气候:位于温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400--800之间,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主要的河流有黑龙江(结冰期最长),松花江、黄河(含沙量),淮河、海河等。北方地区由于缺水,对工农业生产不利。
4、北方地区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建立了东北重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和山东半岛工业区。此外,太原、郑州、西安、兰州都是北方的重要的工业中心。
5、北方地区是目前我国的能源基地,主要的能源以煤和石油为主,大庆油田、胜利油田、长庆油田等皆为特大型油田,其石油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陕西的榆林是我国新兴的能源矿产基地,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都很丰富。
二、南方地区
1、南方地区:指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三大地区。东临黄海、东海,南邻南海。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民族以汉族为主,本区西部分布有30多个少数民族,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2、地势:本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主要的地形区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南丘陵等。
3.、气候:南方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温暖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南部有小面积的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地区的河流,长江、珠江水量大、汛期长(珠江最长),含沙量小。平原地区河湖众多,水网纵横,具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
4、南方地区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南方地区物产丰饶,是全国的水稻、生猪、柑桔、茶叶、桑蚕、甘蔗、水产和热带作物的产区。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是我国举足轻重的商品粮基地。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有“鱼米之乡”之称。
5、海南岛南部、台湾岛南部、广东的雷州半岛和云南南部是我国热带作物的主要产地(基地),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南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热带作物产区,主要的热带作物有天然橡胶、椰子、咖啡、胡椒、剑麻、油棕。海南岛是国内主要的产胶区,天然橡胶的产量要占到全国的六成左右。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一、西北地区
1、西北地区大体位于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包括新疆、内蒙古和宁夏三个自治区及甘肃北部。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约占全国总数的4%。全区汉族人口占三分之二,少数民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2、本地区地形以高原、盆地、山地为主。气候以干旱为主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从东部的400mm,往西减到200mm,再到50mm以下。地表植被:由于降水的影响,从东到西。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
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干旱,原因是它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加上高大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所以这里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4、西北地区的地表景观:受气候的影响,西北地区的地表景观表现为以上四个方面:
①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西部有浩瀚的戈壁、沙漠。
②由东向西,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因为自西向东,距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河流稀少,且多为内流河,其中塔里木河是我国的内流河。
④农田、村镇、城市多沿河流或山麓水源地呈带状或点状分布。
5、以牧业为主的地区
(一)西北和青藏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
①本区是我国主要的畜牧业区:内蒙古大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场是重要的牧业区基地。主要牲畜有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细毛羊。②在全国的地位:肉、奶、皮、毛等占据突出的地位。
③西北和青藏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
篇8书写经验138人觉得有启发
写总结的时候,得先搞清楚总结的目标是什么,是针对某个项目还是某段时间的工作?如果是项目总结,那就要把项目的背景、目标、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都涵盖进去。要是工作时间总结,那就要把这段时间内完成的主要任务、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措施都说清楚。
写之前最好有个大致的提纲,这样思路会清晰一些。不过提纲不用太详细,稍微列出几个关键点就行,像项目的核心成果、关键节点、数据统计之类的。有了提纲,写起来就不会东一句西一句,显得杂乱无章。
开头部分可以用简短的话概括一下整体情况,比如说这个项目的重要性或者这段时间工作的意义。接着就是具体的内容了,这部分要注重事实,用数据说话效果更好。比如说到成绩,就可以列出具体的数字,像完成了多少任务、提高了多少效率之类的。讲到问题的时候,也要客观描述,避免夸大其词。
材料的选择也很重要,有用的就保留,没用的就舍弃。有些细节虽然看起来挺有趣的,但如果跟总结的主题关系不大,那就没必要写进去。还有,引用的数据和例子一定要真实可靠,不然会让整个总结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在叙述的过程中,句子长短要适中。太长的句子容易让人读着费劲,太短的句子又显得零碎。适当的使用一些连接词能让文章更有条理,像“并且”、“然而”之类的。不过这里有个小提醒,连接词用多了反而会显得啰嗦,所以得掌握个度。
最后别忘了检查一下格式,标题、字体大小、段落间距都要符合要求。如果有可能的话,让同事或者朋友帮忙看看,他们可能会发现一些自己没注意到的问题。当然,有时候检查的时候可能会忽略一些小地方,这很正常,多看几遍总会发现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