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好总结范文网
当前位置: > 总结大全 > 教学总结 > 小学总结

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之分数大小的比较范文(精选8篇)

发布时间:2025-09-10 19:24:01 查看人数:40

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之分数大小的比较

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之分数大小的比较范文【篇1】400字

分数大小的比较

基本方法:

①通分分子法:使所有分数的分子相同,根据同分子分数大小和分母的关系比较。

②通分分母法:使所有分数的分母相同,根据同分母分数大小和分子的关系比较。

③基准数法:确定一个标准,使所有的分数都和它进行比较。

④分子和分母大小比较法:当分子和分母的差一定时,分子或分母越大的分数值越大。

⑤倍率比较法:当比较两个分子或分母同时变化时分数的大小,除了运用以上方法外,可以用同倍率的变化关系比较分数的大小。(具体运用见同倍率变化规律)

⑥转化比较方法:把所有分数转化成小数(求出分数的值)后进行比较。

⑦倍数比较法: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结果得数和1进行比较。

⑧大小比较法:用一个分数减去另一个分数,得出的数和0比较。

⑨倒数比较法:利用倒数比较大小,然后确定原数的大小。

⑩基准数比较法:确定一个基准数,每一个数与基准数比较。

篇1书写经验175人觉得有启发

在做小学奥数的时候,分数大小的比较是一个基础又重要的部分。它不仅涉及到数学的基本概念,而且对后续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写这类总结时,关键是要先把相关的知识点列清楚,然后再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加深理解。

分数大小比较通常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看分子相同的情况下,分母越小,分数值越大。举个例子,三分之二就比三分之一大,因为它们的分子一样,但二分之一显然更大。二是当分母相同时,分子越大,分数值也越大。比如,五分之四肯定大于五分之三,道理很简单,都是平均分成五份,取的份数越多,自然总量就多。三是遇到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情况,就得通分了。通分后,再按照前面的方法比较。这里有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有时候通分的过程可能会有点复杂,需要仔细计算才行。

对于小学生来说,刚开始接触这类题目可能不太习惯,尤其是涉及到通分的部分。比如有道题是七分之五和六分之四比较大小,这时候就需要先把它们通分成一样的分母。七分之五可以变成四十二分之三十,六分之四变成四十二分之二十八,这样一看就很清楚,七分之五大于六分之四。当然,通分的过程中,数字可能会比较大,这就得提醒大家认真检查一下有没有算错。

书写注意事项:

练习的时候也要注意总结一些规律。比如观察两个分数的特点,有时候一眼就能看出哪个大哪个小,不用每次都通分。像是九分之八和八分之七,不用多想也知道前者更大,因为它们都接近一,而八分之七还差一点才到一。这类直觉判断虽然不是每次都能奏效,但在熟悉之后能节省不少时间。

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余数、同余与周期范文【篇2】 450字

余数、同余与周期

一、同余的定义:

①若两个整数a、b除以m的余数相同,则称a、b对于模m同余。

②已知三个整数a、b、m,如果m|a-b,就称a、b对于模m同余,记作a≡b(modm),读作a同余于b模m。

二、同余的性质:

①自身性:a≡a(modm);

②对称性:若a≡b(modm),则b≡a(modm);

③传递性:若a≡b(modm),b≡c(modm),则a≡c(modm);

④和差性:若a≡b(modm),c≡d(modm),则a c≡b d(modm),a-c≡b-d(modm);

⑤相乘性:若a≡b(modm),c≡d(modm),则a×c≡b×d(modm);

⑥乘方性:若a≡b(modm),则an≡bn(modm);

⑦同倍性:若a≡b(modm),整数c,则a×c≡b×c(modm×c);

三、关于乘方的预备知识:

①若a=a×b,则ma=ma×b=(ma)b

②若b=c d则mb=mc d=mc×md

四、被3、9、11除后的余数特征:

①一个自然数m,n表示m的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则m≡n(mod9)或(mod3);

②一个自然数m,x表示m的各个奇数位上数字的和,y表示m的各个偶数数位上数字的和,则m≡y-x或m≡11-(x-y)(mod11);

五、费尔马小定理:

如果p是质数(素数),a是自然数,且a不能被p整除,则ap-1≡1(modp)。

篇2书写经验211人觉得有启发

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余数、同余与周期怎么写

在进行小学奥数的知识点总结时,尤其是涉及余数、同余以及周期这类内容,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类总结不同于日常的学习笔记或心得体会。它更偏向于归纳整理,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体系。对于刚接触这类内容的学生来说,很容易被这些概念搞得一头雾水,所以总结时必须注重条理性和实用性。

余数的概念其实并不复杂,它是数学运算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比如,当我们用某个数去除另一个数的时候,如果除不尽,就会产生余数。在实际解题过程中,余数的应用范围很广,尤其是在一些涉及分配的问题上。例如,如果有23个苹果,要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那么每个小朋友分到4个苹果后还剩下3个,这里的3就是余数。在总结这部分内容时,不妨多列举几个例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实际意义。

接着说说同余的概念。同余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但其实它就是指两个数除以同一个数后所得的余数相同。比如,17和22这两个数,它们分别除以5之后的余数都是2,因此我们可以说17和22关于模5同余。在总结这部分时,可以强调一下同余的符号表示方法,通常写作“≡”。当然,这里需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在书写过程中,有时候会不小心漏掉某些关键符号,导致表达不够完整。这种情况下,最好重新检查一遍,确保所有的数学符号都正确无误。

至于周期性问题,这在小学奥数中也经常出现。周期性问题的核心在于找到某种规律,并利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例如,观察一列数字:1, 3, 5, 7, 9……很明显,这是一列奇数,且每隔两个数字就会增加2。掌握了这个规律后,就可以轻松预测接下来的数字。在总结这部分内容时,建议结合具体题目来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如何从题目中提炼出周期性的规律。

书写注意事项:

在总结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如,余数和同余看似独立,但实际上它们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时候,解决一个问题需要用到两者结合的方法。因此,在总结时,应当尝试将这些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孤立地去讲述每一个部分。这样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也能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

小学六年级奥数几何初步认识知识点总结范文【篇3】 400字

一 、线和角

1. 线

* 直线

直线没有端点;长度无限;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 射线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长度无限。

* 线段

线段有两个端点,它是直线的一部分;长度有限;两点的连线中,线段为最短。

* 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线长度都相等。

* 垂线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相交的点叫做垂足。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线的长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2. 角

(1)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2)角的分类

锐角: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平角: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这时所组成的角叫做平角。平角180°。

周角:角的一边旋转一周,与另一边重合。周角是360°。

篇3书写经验237人觉得有启发

写总结这事,得先把东西理清楚,不然乱七八糟堆一堆,别人看了也摸不着头脑。先说说几何这门课,六年级的孩子刚开始接触,难免会有点懵。像什么平面图形,立体图形,都是新的概念。写总结的时候,得把这些概念弄明白,别自己都搞不清楚,还去教别人。

比如说平面图形,啥叫面积,啥叫周长,这两个概念得拎清。面积是啥?就是图形覆盖的空间大小,周长,就是围一圈的长度。这俩东西是不一样的,写总结的时候一定要分开写,别混为一谈。不然老师一看就知道你没好好学。

再来说立体图形,这玩意儿比平面图形复杂点。像正方体、长方体之类的,得知道它们的体积怎么算。公式记住了,还得知道怎么用,别光背公式,得理解才行。写总结的时候,可以把每个图形的特征列出来,这样看着直观,也好记。

几何里头常常用到一些辅助线,这个很重要。画辅助线的时候得讲究方法,不是乱画的。有时候为了求某个角的大小,就得画条线出来,帮助分析。总结的时候,可以把自己是怎么想到画这条线的写出来,这样显得思路清晰。

有时候写总结容易忽略细节,比如单位换算。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这些都是有区别的,换算的时候得小心。像厘米换米,平方厘米换平方米,立方厘米换立方米,差一个零就错了。这一步要是错了,后面全盘皆输。

写总结的时候,最好把例题带上。不是抄题目,是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解题过程。这样既能巩固知识,也能给别人提供参考。不过复述的时候要注意,别照搬照抄,得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这样才算是真正掌握了。

说到总结,还有一个地方得注意,就是图表的作用。有些知识点用文字表达起来挺麻烦的,这时候就可以借助图表。像画个简单的示意图,标出关键点,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好得多。不过画图的时候得认真点,别马虎了事,不然反而让人看不懂。

最后再说个小提醒,写总结的时候千万别偷懒。有些人觉得总结就是抄笔记,其实不是这样的。总结是要经过自己消化吸收之后再输出的东西,这样才能加深印象。要是懒得动脑子,直接抄书本上的内容,那总结就失去了意义。

小学一、二年级奥数知识点总结范文【篇4】 1500字

空间与图形方面

围绕这个教学目标,我们设置了如下内容:如认识简单立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等现象,学会描绘物体相对的位置,会按一定的方法来数各种图形,会找到各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图形的分割和拼组,简单的图形周长的计算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为更高年级的几何学习打好基础。具体内容如下:

1、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让学生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了解它们的特点,并能知道它们的组成。

2、图形的计数: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我们继续学习怎样计数,主要内容包括数线段、三角形、长方形、小方块,掌握数图形的一般方法,并能数一些较复杂的图形。

3、图形的拼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剪、拼的办法来实现各种图形之间形状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一二年级的秋寒春暑四期都有不同侧重的锻炼。

4、图形的周长:在二年级春季时我们会提前学习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数与代数方面

数与代数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中占了很大比重,比如:认识万以内的数、找数的规律、奇数和偶数、速算和巧算、等量代换、简单的排列和组合问题、数的拆分、数字谜、数阵图、简单的周期问题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建立数感,提高计算、估算的能力,开拓思维,培养学生多元化解答的数理逻辑发散思维。具体内容如下:

1、数的认识:主要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的组成,如何把数拆分,如何判断奇数和偶数等。

2、找数的规律:主要内容包括让学生认识简单的等差数列、等比数列,能通过一列数来发现这一列数的规律,并能继续往下填写,还能发现简单数阵的规律。

3、速算和巧算:主要学习凑整法、带符号搬家、减法的巧算、找基准数等方法。

4、数字谜和数阵图:这部分的内容包括巧填算符,会填三四位数加减法算式谜,能通过找简单的重叠数填数阵图。

5、简单的周期问题:这部分将引导学生提前学习有余数的除法,通过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周期问题。

6、另外:我们还会在一年级提前学习100以内进位加减法,在一年级升二年级时提前学习乘除法,整个代数方面我们会和学校教材紧密结合,即巩固基础又提高能力。

解决问题方法

应用类题型的解答可以很好的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而对于应用类题型解答方法的训练,需要从小培养。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就安排了大量的重要专题内容,如:两到三步应用题、简单的间隔问题(植树问题)、简单的年龄问题、排队与方阵、倍数问题、时间的计算、智力趣题等。通过这些应用题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如枚举法、画图法、假设法等。这些方法的积累对于更高年级的学生极其重要。

应用类题型专题主要内容包括:

1、在二年级秋季提前学习三步计算的应用类题型:让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了解各种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如条件多余、重叠问题等。

2、简单的植树问题:主要让学生掌握不同情况下间隔的变化,并能根据不同的间隔情况解答一些简单问题,为三年级的学习奠定基础。从一年级春季的引入到二年级寒假的拓展,层层深入。

3、简单的年龄问题:主要研究年龄差不变的问题。

4、排队与方阵:从一年级开始到二年级我们将从单列排队到方阵问题一一解答。

5、倍数问题:主要学习简单的和差和和倍问题,将在二年级寒假进行重点学习。

6、时间的计算:对时间的认识是学生在低年级比较薄弱的知识点。我们将在一年级秋季和二年级春季分两个层次来学习,前者学习钟表的认识,后者学习怎样计算单位内的时间。

7、数学方法的学习:如通过付钱的方法来学习枚举法,通过鸡兔同笼问题来学习画图法等。

篇4书写经验199人觉得有启发

写总结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得有点讲究。比如说小学一二年级的奥数知识点总结,很多人就容易一头雾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总结,最重要的就是把关键的东西拎出来。像是奥数里的找规律,简单的加减法运算,还有就是图形的变化之类的小问题。把这些东西挑出来之后,就得好好琢磨怎么组织语言。别看是小孩子的东西,里面学问也不少。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数字变化,背后可能就藏着不少道理。

写的时候,不能光想着把知识点罗列出来就算完事了。最好是能结合一些例子,这样看起来会生动点。比如讲到找规律,就可以举个例子,像是一串数字1、3、5、7……后面接着应该是多少。这样孩子理解起来也更容易,家长辅导的时候也好有个方向。

再就是要注意语言要简单明了。毕竟面对的是低年级的学生,太复杂的说法只会让他们摸不着头脑。要是能把复杂的问题说得通俗易懂,那这份总结就算是成功了一半。

不过有时候写着写着就会发现,有些地方自己也拿不准主意。比如说某个概念到底该怎么解释才好,这时候最好能多查查资料,或者请教一下有经验的老师。不然写出来的总结,自己看着都别扭,别人看了就更懵了。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不要忘了检查。写完之后,最好能放一放,过几天再拿出来看看。有时候刚写完觉得自己挺满意,过两天再看却发现好多地方还可以改进。这个过程挺重要的,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其实总结这事,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关键是用心去写,把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点整理清楚,然后用最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只要做到这一点,相信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小学奥数思维训练类型总结范文【篇5】 800字

转化型

这是解决问题遇到障碍受阻时把问题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使问题变得更简单、更清楚,以利解决的思维形式。在教学中,通过该项训练,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如:某一卖鱼者规定,凡买鱼的人必须买筐中鱼的一半再加半条。照这样卖法,4人买了后,筐中鱼尽,问筐中原有鱼多少条?该题对一些没有受过转化思维训练的学生来说,会感到一筹莫展。即使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只能复杂的方程。

但经过转化思维训练后,学生就变得聪明起来了,他们知道把买鱼人转换成1人,显然鱼1条;然后转换成2人,则鱼有3条;再3人,则7条;再4人,则15条。

系统型

这是把事物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从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的角度去考虑的高级整体思维形式。在高年级除结合综合应用题以外还可编制许多智力训练题来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如:123456789在不改变顺序前提下(即可以将几个相邻的数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数,但不可以颠倒),在它们之间划加减号,使运算结果等于1oo。象这道题就牵涉到系统思维的训练。教师可引导学生把10个数看成一个系统,从不同的层次去考虑、第一层次:找100的最接近数,即89比100仅少11。第二个层次:找11的最接近数,很明显是前面的12。第三个层次:解决多l的问题。整个程序如下:12+3+4+5-6-7+89=100

激化型

这是一种跳跃性、活泼性、转移性很强的思维形式。教师可通过速问速答来训练练学生。如问:3个5相加是多少?学生答:5+5+5=15或5×3=15。教师又问:3个5相乘是多少?学生答:5×5×5=125。紧接着问:3与5相乘是多少?学上答:3×5=15,或5×3=15。通过这样的速问速答的训练,发现学生思维越来越活跃,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准确。

类比型

这是一种对并列事物相似性的个同实质进行识别的思维形式。这项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如:

①金湖粮店运来大米6吨。比运来的面粉少1/4吨、运来面粉多少吨?

②金湖粮店运来大米6吨,比运来的面粉少1/4,运来面粉多少吨?

篇5书写经验97人觉得有启发

写总结的时候,得先明白总结是干什么的。它不是流水账,也不是随便堆砌的东西,而是要把事情的重点提炼出来,让人一看就懂,而且还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比如在做小学奥数思维训练的时候,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孩子们能从中学到东西,那么总结这部分就很关键。

开始写之前,得先把所有的材料过一遍,那些重要的知识点、解题的思路,还有孩子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要记下来。这一步很关键,要是漏掉了重要的点,后面写出来的总结就会缺斤少两。记得要用自己的话来说,别照搬书本上的原话,不然显得太死板了。

接着就是整理这部分内容了。比如,某个题目有好几种解法,就要把它们都列出来,然后挑出最简便的那个。这一步需要一定的判断力,有时候可能一时半会儿拿不定主意,那就多看看别人的解法,参考一下他们的思路。不过这里有个小问题需要注意,有些人在整理的时候可能会忽略掉某些细节,结果导致总结看起来像是少了点什么。

然后就是正式动笔了。开头可以简要介绍一下这次训练的主题是什么,接着就把整理好的内容分门别类地放进去。像奥数,分类很重要,比如几何问题、数字规律之类的,都得分开写清楚。这里有个小地方要注意,有时候人们会因为太急于表达而忘了检查句子是否通顺,所以写完后最好能回过头来看看有没有不通顺的地方。

书写注意事项:

写总结的时候,适当的例子也是少不了的。如果只是一味地讲理论,可能读者会觉得枯燥无味。用例子来说明问题,不仅能让内容生动起来,也能帮助理解。不过在这里面,也存在一个小隐患,那就是有时候为了凑数,可能会随便找几个例子,结果反而让总结显得不那么严谨。

小编友情提醒:

写完之后,最好能让别人帮忙看看。毕竟一个人写东西难免会有疏忽,别人提的意见往往能帮你发现一些自己没注意到的问题。当然,这个环节也有可能出现一点小状况,比如对方给出的意见可能不太全面,这就需要你自己再仔细琢磨一下了。

小学奥数关于数论知识点的总结范文【篇6】 400字

1. 奇偶性问题

奇 奇=偶 奇×奇=奇

奇 偶=奇 奇×偶=偶

偶 偶=偶 偶×偶=偶

2. 位值原则

形如:abc =100a 10b c

3. 数的整除特征:

整除数特征

2 末尾是0、2、4、6、8

3 各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

5 末尾是0或5

9 各数位上数字的和是9的倍数

11 奇数位上数字的和与偶数位上数字的和,两者之差是11的倍数

4和25 末两位数是4(或25)的倍数

8和125 末三位数是8(或125)的倍数

7、11、13 末三位数与前几位数的差是7(或11或13)的倍数

4. 整除性质

① 如果c|a、c|b,那么c|(a b)。

② 如果bc|a,那么b|a,c|a。

③ 如果b|a,c|a,且(b,c)=1,那么bc|a。

④ 如果c|b,b|a,那么c|a.

⑤ a个连续自然数中必恰有一个数能被a整除。

5. 带余除法

一般地,如果a是整数,b是整数(b≠0),那么一定有另外两个整数q和r,0≤r

当r=0时,我们称a能被b整除。

当r≠0时,我们称a不能被b整除,r为a除以b的余数,q为a除以b的不完全商(亦简称为商)。用带余数除式又可以表示为a÷b=q……r, 0≤r

篇6书写经验167人觉得有启发

在整理小学奥数数论部分的知识点时,首先要搞清楚哪些内容是重点。比如,质数的概念必须清楚,不然后面很多题都做不了。质数就是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数,像2、3、5这样。要是搞混了,像把合数当成质数,那解题的时候就会出大问题。

接着就是公约数和公倍数的问题了。公约数是指几个数共有的约数,而公倍数则是它们共有的倍数。这里要注意,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不一样,一个是从因数入手,另一个是从倍数出发,不能弄反了。有时候在找最大公约数时,可能会忽略掉一些步骤,这样结果就容易不对。

分解质因数也是个关键点,它能帮助我们快速找到一个数的所有约数。例如,24可以分解成2×2×2×3,那么它的约数就有1、2、3、4、6、8、12和24。要是分解时漏掉了某个质因数,整个约数列表就会出错。

还有同余的概念也很重要。两个数如果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的余数相同,那就说这两个数在这个数下同余。比如7和15除以4的余数都是3,所以它们同余于4。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容易把同余关系搞错,特别是当数字比较大时,可能就会乱套。

书写注意事项:

费马小定理也是数论里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这个定理在解决某些特殊的数论问题时很有用。不过运用时得注意条件,比如底数和模数必须互质才行。要是记错了这个条件,计算结果就可能偏离正确答案。

在总结的时候,还可以把一些典型的例题列出来,这样有助于加深理解。但要注意的是,例题的选择要有代表性,不能随便挑一些无关紧要的题目凑数。有时候为了赶时间,可能会选一些不合适的例子,这样反而会误导学生。

小编友情提醒:

记得把总结的内容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集中讲一个知识点。这样既方便查阅,也能让人一目了然。不过有时候在划分板块时,可能会因为思路不清,导致部分内容归属模糊,影响整体效果。

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分数与百分数的应用范文【篇7】 600字

分数与百分数的应用

基本概念与性质:

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分数的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

常用方法:

①逆向思维方法:从题目提供条件的反方向(或结果)进行思考。

②对应思维方法:找出题目中具体的量与它所占的率的直接对应关系。

③转化思维方法:把一类应用题转化成另一类应用题进行解答。最常见的是转换成比例和转换成倍数关系;把不同的标准(在分数中一般指的是一倍量)下的分率转化成同一条件下的分率。常见的处理方法是确定不同的标准为一倍量。

④假设思维方法:为了解题的方便,可以把题目中不相等的量假设成相等或者假设某种情况成立,计算出相应的结果,然后再进行调整,求出最后结果。

⑤量不变思维方法:在变化的各个量当中,总有一个量是不变的,不论其他量如何变化,而这个量是始终固定不变的。有以下三种情况:a、分量发生变化,总量不变。b、总量发生变化,但其中有的分量不变。c、总量和分量都发生变化,但分量之间的差量不变化。

⑥替换思维方法:用一种量代替另一种量,从而使数量关系单一化、量率关系明朗化。

⑦同倍率法:总量和分量之间按照同分率变化的规律进行处理。

⑧浓度配比法:一般应用于总量和分量都发生变化的状况。

篇7书写经验229人觉得有启发

在进行分数与百分数应用的知识点总结时,首先要明确几个关键点。分数的概念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它表示一个整体被分成若干等份后其中的一份或多份。而百分数则是分数的一种特殊形式,通常以100为分母,用于表达比例关系。例如,25%实际上就是25/100。

接着,分数与百分数的应用往往涉及到实际问题的解决。比如,在计算折扣时,如果一件商品原价是200元,打八折后的价格就可以通过200×80%来求得。这类题目需要考生能够快速将百分数转化为小数或分数来进行运算。这里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转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小差错,尤其是当百分数较大或者较小的时候,有些人会忘记将百分号去掉。

再比如,分数和百分数还常用于统计分析。比如在一个班级里,男生占总人数的3/5,那么女生所占的比例就是2/5,换算成百分比就是40%。这样的题目考察的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转换技巧。有时候,学生在做题时会因为审题不清而搞混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这会导致整个解题过程偏离方向。

在处理分数与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时,列方程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假设某次考试全班平均分为75分,其中男生平均分为80分,女生平均分为70分,那么可以设男生人数为x,女生人数为y,则可以根据总分建立方程:80x 70y = 75(x y)。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逐步推导出答案。不过在这里面,学生容易忽略的是检查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比如人数必须是非负整数。

书写注意事项:

在涉及到增长率的问题时,分数与百分数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去年销售额是100万元,今年增长了20%,那么今年的销售额应该是120万元。这个简单的例子提醒我们,在计算增长率时,基数的选择至关重要,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错误的结果。

小编友情提醒:

复习分数与百分数的相关知识点时,建议多做一些练习题巩固基础。特别是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保持清晰的思路尤为重要。当然,有些人在整理笔记时可能会遗漏某些细节,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要仔细核对每一部分的内容,确保没有遗漏。

小学生奥数知识点学习方法总结范文【篇8】 750字

当有人问及世界科学家爱因斯坦取得成功的奥秘时,他写下一个有名的公式: ω = x y z。ω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学习数学也是这样,对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来说,要想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是讲究学习方法。

那么怎样学好奥数呢?

1.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

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的定义方式有描述性的,有指明外延的,有种概念加类差等方式。一个数学概念需要记住名称,叙述出本质属性,体会出所涉及的范围,并应用概念准确进行判断。

下面我归纳出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

⑴阅读概论,记住名称或符号。

⑵背诵定义,掌握特性。

⑶举出正反实例,体会概念反映的范围。

⑷进行练习,准确地判断。

与其它概念进行比较,弄清概念间的关系。

2.数学公式的学习方法:

公式具有抽象性,公式中的字母代表一定范围内的无穷多个数。有的学生在学习公式时,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而有的学生却要反来复去地体会,才能跳出千变万化的数字关系的泥堆里。

我们介绍的数学公式的学习方法是:

⑴书写公式,记住公式中字母间的关系。

⑵懂得公式的来龙去脉,掌握推导过程。

⑶用数字验算公式,在公式具体化过程中体会公式中反映的规律。

⑷将公式进行各种变换,了解其不同的变化形式。

⑸将公式中的字母想象成抽象的框架,达到自如地应用公式。

3.数学定理的学习方法:

一个定理包含条件和结论两部分,定理必须进行证明,证明过程是连接条件和结论的桥梁,而学习定理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它解决各种问题。

下面我们归纳出数学定理的学习方法:

⑴背诵定理。

⑵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

⑶理解定理的证明过程。

⑷应用定理证明有关问题。

⑸体会定理与有关定理和概念的内在关系。

篇8书写经验93人觉得有启发

写总结的时候,很多人会觉得自己知道的东西很多,但真到动笔的时候却不知道从何下手。其实总结不是单纯地把事情罗列出来,而是要把重点提炼出来,让人一看就明白。比如学奥数,它有很多知识点,像什么加减法、乘除法之类的,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规律和技巧。如果想把这些都写进总结里,就得先理清楚思路,不然写出来的总结可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读者看了也是一头雾水。

先说说准备工作,先把相关的资料准备好,像是书本上的例题、平时做过的练习题,还有自己做的笔记。这些材料都是写总结的好帮手,能帮助你回忆起当时是怎么学的。然后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脑子里过一遍整个学习的过程,想想哪些地方是最难的,哪些地方又是最简单的。这样心里有个底之后,再开始动手写。

写的过程中要注意条理性,别一股脑儿地把所有东西都堆在一起。可以用序号标出来,比如说第一个知识点是什么,第二个又是什么。这样既方便自己整理思路,也能让别人看得更清楚。不过,有时候写着写着可能会跑题,本来想讲这个知识点的解法,结果却扯到了另一个完全不相关的话题上去。这种情况得留神,最好回头看看是不是偏离了主题。

总结里最好能带点个人的理解,而不是单纯地照搬课本上的内容。举个例子,遇到一道复杂的题目时,你是怎么一步步解决的?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把这些经验写进去,不仅能加深自己的印象,也能给别人一些启发。当然,有时候自己觉得已经理解得很透彻了,但在表达的时候却可能词不达意,甚至把意思搞反了。这种情况需要多检查几遍,确保每一句话都说得通。

书写注意事项:

总结的长度也要控制好,太长了容易让人失去耐心,太短了又怕遗漏重要信息。所以得把握一个平衡点,既要涵盖主要内容,又不至于啰嗦得让人厌烦。要是觉得写得太干巴巴了,可以在里面加点小故事或者实际的例子,这样不仅能让总结更加生动有趣,还能更好地说明问题。

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之分数大小的比较范文(精选8篇)

在做小学奥数的时候,分数大小的比较是一个基础又重要的部分。它不仅涉及到数学的基本概念,而且对后续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写这类总结时,关键是要先把相关的知识点列清楚,然后再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加深理解。分数大小比较通常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看分子相同的情况下,分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奥数范文

  • 小学奥数总结15篇
  • 小学奥数总结15篇84人关注

    约数与倍数约数和倍数:若整数a能够被b整除,a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公约数: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公约数 ...[更多]

  • 小学奥数数论知识点总结(三篇)
  • 小学奥数数论知识点总结(三篇)81人关注

    约数与倍数约数和倍数:若整数a能够被b整除,a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公约数: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公约数 ...[更多]

  • 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十六篇)
  • 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十六篇)65人关注

    一、计算1.四则混合运算繁分数⑴运算顺序⑵分数、小数混合运算技巧一般而言:①加减运算中,能化成有限小数的统一以小数形式;②乘除运算中,统一以分数形式。⑶带分数与 ...[更多]

  • 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15篇
  • 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15篇65人关注

    当有人问及世界科学家爱因斯坦取得成功的奥秘时,他写下一个有名的公式:ω=x+y+z。ω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学习数学也是这样,对学习目的 ...[更多]

  • 小学奥数知识总结15篇
  • 小学奥数知识总结15篇55人关注

    牛吃草问题基本思路:假设每头牛吃草的速度为“1”份,根据两次不同的吃法,求出其中的总草量的差;再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可确定草的生长速度和总草量。基本特点:原 ...[更多]

  • 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十篇
  • 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十篇22人关注

    一、 计算1. 四则混合运算繁分数⑴ 运算顺序⑵ 分数、小数混合运算技巧一般而言:① 加减运算中,能化成有限小数的统一以小数形式;② 乘除运算中,统一以分数形式。⑶带 ...[更多]